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球头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目前获得国际广泛认可,2022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正式生效,人民币在其中的权重由此前10.92%上调至12.28%,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徐向梅
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
主持人:国际货币具有哪些职能,怎么看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
高海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货币国际化并没有理论定义,也没有官方界定。根据2018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版),如果一种货币能够在跨境交易中用于价值储藏、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这三项功能,该货币就具备了国际货币功能。在现实中,货币国际化更体现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概述为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伴随使用和持有程度的提高,这一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也随之提高。
在实际交易中,国际货币的职能划分存在相互交织的情形。比如,在贸易结算中,若出口商在签署合约时用的是一种货币,但在执行合约进行交割时使用另一种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的功能便难以区分。需要指出的是,以货币功能对国际货币进行界定并不严谨,但却可以作为评估货币国际使用程度的参考指标。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编制了货币国际化指数,按照支付货币、投资货币、融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四项指标,跟踪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程度。
美元作为主权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具体职能看,美元是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主要储备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2年二季度,成员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重为59.5%。美元也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活动中使用最多的货币,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统计,2022年7月,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所占比重为41.2%,位居全球第一。同时,在全球外汇市场上有近一半的交易对手货币是美元。美元还是全球跨境银行借贷和全球负债证券发行的主要货币,在一些国家汇率制度安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一些国家将本国货币钉住美元,目的是保持本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性。作为美元发行人,美联储通过美元互换安排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欧元是继美元后的第二大国际货币。得益于欧洲统一大市场,欧元的使用主要在欧元区,其在欧元区外围国家之间也较多普及。日元和英镑也是重要的国际货币,尽管在各项职能中所占的比重都远低于美元和欧元。人民币于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可的国际储备货币。2022年二季度,官方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的比重为2.9%,较2016年四季度首次发布人民币数据时的1.08%有所提升。
国际货币各职能的形成通常是从贸易支付起步,逐渐扩展至投资领域,再延伸至融资功能,最后成为储备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一系列条件,一国经济规模、中央银行公信力、货币内在价值稳定性、货币可兑换性、深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决定货币的国际地位。
从历史角度考察货币国际化具有借鉴性。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实力的一系列变化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一步稳固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制度设计上确立了美元储备地位,美元作为唯一的法币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伴随全球金融一体化发展,美元凭借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法治保障和体制因素,进一步扩展了其贸易计价和金融交易的职能。更重要的是,美元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安全资产,在金融动荡和地缘政治紧张时期,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的功能十分强大。
货币国际化会带来相应的收益。贸易企业使用本币计价和结算会降低相应的汇率风险。货币国际使用也可以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因为金融机构获取本币资产比获得外币资产更容易。货币国际化有助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伴随国际业务的不断扩大,本币金融工具和市场也得到发展。货币国际化还有助于货币当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铸币税。铸币税的原本定义是货币发行国获取的货币面值和货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其扩展含义包括以货币增发的形式向世界其他国家收通胀税。例如美国凭借美元独特的储备地位以低成本向全球借债,过度发债获取安全溢价,利用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金融制裁达到其政治目的。
当然,货币国际化并非没有成本。由于货币国际使用要求资本项目开放以及货币的充分可兑换性,在国内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以及存在金融体系脆弱性条件下,过快金融开放会加大资本流动的压力,从而对金融稳定形成不利影响。货币国际化会改变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新货币的出现对现有国际货币的地位或形成竞争,或构成互补,但在新旧格局转换时期通常伴随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主持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哪些特点?
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我国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曲折而艰辛的探索。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人民币是不可兑换货币,也不被允许出入境。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经历了从不可兑换货币逐步走向国际化货币的发展演变。
我国1994年初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1996年底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21世纪以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在此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放松了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限制,支持边境贸易以本币计价结算。2004年起,在港澳地区先后启动个人人民币业务试点。2009年,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明确香港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可按照本地法规为客户提供相关业务,唯有人民币资金跨境时须符合内地有关规定。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境外地域范围扩展至全球。2012年,允许任何拥有进出口经营许可的企业用人民币进行结算。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8年进一步明确,凡依法可以使用外汇结算的业务,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并推动“本币优先”理念落地。
人民币国际化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从区域化走向全球化。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人民币跨境流通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和东盟等周边国家。之后,我国逐步放宽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区域限制。越来越多国家表达了对开展人民币业务、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兴趣。2015年10月和2018年3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和二期顺利投产运行,截至2022年2月底,CIPS已有直接参与机构76家和间接参与机构1212家,涵盖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活跃经济地带。2020年底,已有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把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中国人民银行共授权境外人民币清算行27家,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从离岸驱动走向在岸驱动。2015年之前,人民币国际化是在岸严格管制,通过离岸市场驱动,境外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主要是在香港持有个人人民币存款或人民币点心债,再通过境外人民币清算行转存境内、对境内贷款或通过本外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渠道买债。2015年“811汇改”以来,我国将人民币国际化与可兑换合二为一,加快了在岸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步伐,人民币国际化转向在岸驱动,境外直接可以在境内购买人民币资产。截至2022年9月底,境外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合计9.51万亿元,较2015年5月底增长1.07倍,其中,合计持有人民币股票和债券资产占比68%,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三是从结算货币走向计价货币和贮藏货币。2009年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之初,人民币计价和贮藏属性尚未激活,重点放在提高人民币结算份额。随着不稳定的单边升值预期推升人民币结算份额被纠正,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国,人民币需要更多的职能。2015年底,人民币被批准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成为第三大权重货币。2018年以来,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铁矿石、精对苯二甲酸、橡胶期货等产品开始引入境外交易者。截至2021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已累计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累计金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计价和贮藏功能不断增强。
近年来,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和金融开放程度提升等多项举措推动人民币跨境收付不断向好。“811汇改”前,受人民币汇率升值驱动,人民币结算占比上升较快,2015年达到峰值26.0%。但“811汇改”后,升值预期消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快速下降,2017年低至11.8%。随着我国金融开放明显加速,人民币股票和债券相继被纳入全球主要股票和债券指数,股票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跨境ETF、两地基金互认等互联互通项下的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稳步增加。2022年1月至8月,人民币结算份额回升至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