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守护绿水青山-环球时讯
据人民日报报导,一颗红彤彤的延安苹果,祗有躲过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才能长成;波起峰涌的黄山云海,游客要凭气象预报才能见其壮丽;守护滨海地区的红树林,需要掌握适宜生长的气象指标……
朝辉夕阴、云雾晴雨,变化万千的气象本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气象服务除了提供预测天气的“晴雨表”,还在多种先进技术的加持下,为守护绿水青山、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气象力量”。
(资料图片)
上天入地探明生态本底
新年伊始,一架搭载着30多个大气观测仪器的“空中国王”B-3587飞机从北京起飞,掠过周边地区的工厂上空,载回一组大气成分的实时数据。
这次飞行获取的数据将被用于推算大气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浓度数值、传播路径、影响范围等,助力精准防治大气污染。
从改装、安放大气组分测验仪器,到解决飞机平稳飞行的难题,再到自主开发飞机科研数据集成软件,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高级工程师赵德龙及其团队,进行了上百次航测试验与调适改造,填补了大气成分飞机航测先进平台建设及专用仪器组合方面的空白,让飞机穿云破雾,解开保持蓝天常在的“密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工业气体污染物,还有雾霾、云滴雨滴、冰雹降雪等,全都能测!”赵德龙相信,越来越完善的大气污染飞机航测平台,能为工业减排、政府防范治理空气污染决策等提供更多科学支撑。
而在更高远的天空中,还有一组默默注视着万物生灵的“星星”。2022年6月,一份来自风云气象卫星的监测报告提示,太湖西部沿岸区和湖心区出现蓝藻水华,一场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动、属地协同的蓝藻防控行动随即展开。
不只是蓝藻,拥有较强对地监测能力的风云气象卫星,能够充分发挥多星组网、协同观测的优势,对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其常态化生态监测评估产品已涵盖植被、水体、沙尘、积雪、火情等20多个种类,有利于及时掌握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参数。
在立体的气象监测体系当中,地面布设同样不可或缺。沿着北纬30°东西剖面,已有近40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在青藏高原东坡落地生根,构建起大地形梯度观测网。凭借坚实的数据基础,国家气候中心研制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冻圈气候变化监测示范产品,获取青藏高原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数据,持续守护这片生态敏感的雪域高原。
截至目前,中国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涵盖7个大气本底站、27个气候观象台、超7万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4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颗在轨业务运行风云气象卫星等,愈加全面、精确的气象监测数据将为探明生态本底、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依据。
“为了让公众进一步共享气象数据发展红利,中国气象局将向社会发布新版《基本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副司长张洪政告诉记者,本次目录清单扩充至12类52种产品,新增全球海洋气象数据等内容,将于2月15日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