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马骏:未来可把期货纳入转型金融工具箱
近年来,绿色金融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及企业的关注。近日,在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商品交易所、芝商所主办,郑东新区管委会、郑州市金融工作局、期货日报承办的2023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期间,围绕绿色金融以及转型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期货日报记者对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进行了专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绿色金融的起源,从体系上来讲,是201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七部委共同发布的《绿色金融指导意见》,自此我国形成了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马骏表示,绿色金融的“四大支柱”包括界定标准、可持续信息披露、激励机制以及产品体系和产品创新。
具体而言,第一个支柱是界定标准。现有的三套界定标准包括关于绿色信贷的界定标准、关于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以及关于绿色目录或者绿色产业目录的界定标准。
第二个支柱是披露。绿色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要产生环境效益,或者是能够减少空气污染、减少水污染,或者能够减碳、能够改善循环利用。是否达到环境效益必须通过计算并且加以披露,并逐步成为强制性披露的要求,比如我国对高污染企业已经有强制性的披露要求。现在披露要求逐步在扩展,未来要根据ESG的要求进行更加广泛的相关信息披露,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投资人角度来讲,投资者要知道哪个项目是“真绿”,哪个项目是“深绿”,哪个项目不是绿色的,才能引导资金精准地投向绿色产业和企业。
第三个支柱是激励机制。绿色项目在早期往往没有足够的经济效益,所以政府需要提供激励措施,让私营部门实现投资回报率,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过去几年,人民银行再贷款、地方政府担保贴息等激励机制陆续出台。
第四个支柱是产品体系和产品创新。截至2023年6月,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7万亿人民币,目前债券余额已经达到1.7万亿元。除了绿色信贷、绿色债权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创新产品,包括绿色基金、绿色ABS。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全球第二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中国绿金委课题组日前发布《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称,在碳中和背景下,按与《绿色产业目录》相一致的“报告口径”测算,我国未来30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按2018年不变价计),平均每年约16万亿元。马骏介绍,早在2014年,国内绿色投资的需求是每年4万亿元,短短9年时间已经达到16万亿元,绿色金融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绿色金融的融资需求巨大,它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引擎。
“绿色金融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马骏表示,传统的绿色金融资源大部分支持的是纯绿或接近纯绿的经济活动,比如新能源、电动车和电池等碳排放量较低的项目。过去被认为是“两高一剩”的行业,像钢铁、水泥、有色、造纸等传统的高碳行业,绿色金融目录中容纳的转型类经济活动并不充分。
在当前金融体系下,即使某些高碳企业有转型意愿和可行的转型计划,也很难获得向低碳转型所必要的资金支持。为了弥补绿色金融对高碳企业的支持不足,转型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在双碳目标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完善转型金融框架,从而推动高碳行业向低碳有序转型是十分必要的。”马骏表示。
在马骏看来,向转型金融拓展有很多要素:一是设立转型金融的目录,讲清楚转型金融应该支持哪些具体的经济活动;二是要对转型的主体提出明确的要求,就是要求有转型计划,并且必须要有披露;三是增加转型金融的工具,目前的转型金融工具包括可持续挂钩的债券、可持续挂钩的贷款、转型债券、转型贷款等,大部分集中在债务性融资工具范围内,未来股权、保险甚至期货都应该被纳入进去,共同推动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四是需要有更多的激励机制,包括央行提供便宜的资金、财政给予贴息,让转型活动变得更易融资。
马骏表示,未来可以把期货纳入绿色金融发展领域当中,比如跟气候相关的指数产品。由于气候变化会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如台风、飓风、热浪、火灾、海平面上升等,这些跟气候相关的指标其实反映了某种灾害发生的概率,如果要规避这些风险,可能就需要跟气候相关的期货指数工具。
此外,新能源领域包括新能源电动车、电池等的原材料,其价格波动是很大的,如果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话,企业就可以聚焦核心业务,不用再担心价格波动影响企业利润。“期货市场未来应该多开发一些与绿色相关的产品。”马骏建议。
关于期货市场如何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马骏说,“过去大家的印象是期货市场交易的多是石油、矿产品等大宗商品,这些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一般涉及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活动。期货市场可以通过开发气候相关的指数产品,以及与清洁能源、电动车、电池产业原材料相关的期货产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助力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