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要闻 >

中国魔芋产业的第一代掌门人——刘佩英

来源: 今日头条 时间: 2017-05-11 13:37:08

刘佩瑛,教授、博导,著名的蔬菜园艺学家,是我国魔芋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国魔芋产业的第一代掌门人——刘佩英

魔芋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和食用历史,但从未对它作过深入研究。针对魔芋在中国栽培零星,技术落后的问题,刘佩瑛在1980-1984年间,对魔芋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作了深入探讨,提出并验证了魔芋与玉米等高秆作物间作,实行荫蔽栽培的技术方案。同时她还提出以少量投资、较小风险、获较高利润的优化栽培方案及高效益防病丰产栽培方案等,使中国魔芋种植水平大大提高。

中国魔芋产业的第一代掌门人——刘佩英

由于深入实际,刘佩瑛发现和命名了一个魔芋新种——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 Liu et Chen),并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承认。该新种品质优良,其产品已成为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

1985-1987年,刘佩瑛制定了中国魔芋种植区划,提出因地制宜,区域化发展的方案。鉴于当时中国魔芋加工技术落后,缺乏关键性加工设备,刘佩瑛组织协作攻关组,成功地研制出魔芋精粉加工机等机械,实现了魔芋加工设备国产化,同时还开发出魔芋面条和雪魔芋等20余种魔芋食品。

魔芋栽培和加工生产步入正轨的同时,刘佩瑛又将目光集中到魔芋应用基础研究。经多次观察,她发现魔芋果实中的种子不是真正的植物学种子,而是一个小块茎。胚胎学研究结果表明,魔芋大小孢子均经过正常的减数分裂分别形成成熟的八核胚囊和花粉,但受精卵发育至长形胚后,近珠孔端单极性发育形成顶芽,顶芽生长点以下至合点端的细胞分裂分化成为贮藏组织,形成的小块茎仍是有性结实的后代。这一发现及其研究成果,为开展魔芋有性杂交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刘佩瑛还对魔芋植株生长动态和物质消长、块茎贮藏的生理变化、块茎休眠机理、叶片衰老生理、细胞和环境条件基础等作了大量研究,使中国魔芋基础研究达到新水平。

自1982年起,刘佩瑛多次组织人力到南方13个省收集魔芋资源,并对收集的资源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细胞学和孢粉学研究,DNA分子分类研究,低温(4~8℃)和超低温(-196℃)试管保存研究,建立了魔芋试管基因库。

刘佩瑛非常重视魔芋品种改良,选出了万源花魔芋——中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魔芋新品种。采用花期调节、凡士林涂布去雄、创造较高湿度环境、赤霉素诱花、以及花粉超低温(-196℃)保存技术,解决了魔芋杂交育种的难题,成功实现了花魔芋与白魔芋的种间杂交。

刘佩瑛不断关注着魔芋产业的发展。1985年提出魔芋发展应“立足国内,力争外销”的方针。1987年她作为组织者之一,在成都主持召开了中国首届魔芋学术研讨会。当魔芋国际市场疲软时,她又多次呼吁魔芋界要加强国内市场的开发。1995年,她主持召开了首届中日魔芋科学技术研讨会。鉴于她在魔芋科技方面的突出贡献,1997年6月,在魔芋协会成立大会上,刘佩瑛被一致推举为首届会长。76岁高龄的她,不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繁忙,足迹遍及四川、云南、广西、贵州、湖北、湖南等地,考察魔芋加工设备和各地的栽培生产情况。她提出魔芋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集团化道路和采取创名牌的战略,使魔芋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魔芋产业的第一代掌门人——刘佩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