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落地1年多网络募捐超10亿人次 你会看善款去向吗
捐活动载体的显著位置,公布募捐组织名称、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募捐方案、联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询方法等。
记者在淘宝网、腾讯公益、京东公益等平台界面查找发现,上述平台均有公布募捐发起机构的全称,而诸如证书、募捐方案、联系方式等信息的公开程度就所有区别。比如,腾讯公益对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的发起机构有详细的介绍页面,电话、认证情况、成立时间、审计报告等都可查询;而某平台记者只找到了发起方的简介和联系方式,其他重要信息则无处可寻。
若在发布平台还无法准确判断发起方资质,捐赠人还能怎么办?9月初,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http://cishan.chinanpo.gov.cn)正式上线,旨在方便社会公众对慈善活动的查验和监督。
在“慈善中国”搜索“中国扶贫基金会”,你会看到该慈善组织详细的公示信息,既包括是否具备公募资格、业务范围、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也包括行政处罚、等级评估等进一步评定慈善组织是否可靠的重要信息。
找准平台、核实资质后再行善举,是普通人面对虚假慈善信息的基本警惕,即使是1元、10元的小小善举也有了切实意义。
2016年12月31日上午,2000多名跑步爱好者参加“迎新爱跑”公益活动兑换公益机票帮助贫困学子春节回家。 洪坚鹏 摄
“指尖公益”别一捐了之
——想不想知道钱去哪了?是谁在管?
“互联网+慈善”有多火,看了数据就知道。8月份,13家网络慈善平台递交了2017年上半年运营报告,上半年13家平台共为全国两百多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及其合作机构发布募捐信息超过1万条,总筹款额超过7.5亿元,4.65亿次网民在线捐赠,捐赠额度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呈现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的趋势。
但滴水成河,单个捐赠者1元、5元的小善举也能汇集成百万元、千万元的大数字。小朋友画廊的慈善项目就创造了7小时筹款1500万元的纪录。
捐赠人难道不好奇,筹来的善款到了谁的账户、又是谁在管理?曾给“一元购画”项目捐款的陈香(化名)告诉中新网记者,当时看朋友圈里很多人转发,就认真看了项目介绍,买了三幅画,每幅5元,捐款前确实没有核实发起机构,之后也没回去看过项目进展或者善款走向。
“精智障碍的特殊群体在国内的关注度并不高,多数捐款都是针对单个病患。”据陈香自己描述,近年已极少参与这类公开募捐或个人求助,对钱款实际去向、管理水平的存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从蚂蚁金服公益平台和腾讯公益获知,网络募捐的善款将直接进入慈善组织账户,并不在平台停留。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杨思斌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是公开募捐的项目,善款都会直接流向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账户,后续的钱款使用仍需要该组织审批、下放。”
捐赠人王艳(化名)曾经捐赠过的个人求助和公开募捐项目。
——善款使用不是谜!回来看看项目进展
你会回看捐赠项目的后续进展吗?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多位捐赠人,答案都是否定的。“捐完就不关注了。”曾在轻松筹给朋友的家人捐过100元治疗费的王艳(化名)如是说。
可见,捐赠人“一键行善”后,很少会回看项目进展甚至进行监督。按照《慈善法》规定,捐赠人有权查询、复制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慈善组织应当及时主动向捐赠人反馈有关情况。慈善组织开展定向募捐的,应当及时向捐赠人告知募捐情况、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
在“小朋友画廊活动”的募捐页面,发起机构展示了首批善款的详细用途,包括具体项目名称、数量、单价和预算总金额。此前有媒体对善款去向提出质疑,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给出的解释是,每笔善款使用均向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具备公募资格)进行申报审批。
《慈善法》规定,若捐赠人发现遭遇了骗捐,可向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