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集团票面利率调整风波尘埃落定 巨额利息损失谁来背锅?
4月29日,金地集团公告称,现经审慎考虑,公司选择不调整“18金地03”的票面利率,票面利率保持为5.29%。而就在8天前,金地集团一纸票面利率调整公告曾引发债市轩然大波。
票面利率调整风波回顾
4月21日,金地集团公告称,“18金地03”在存续期的前2年(2018年5月28日至2020年5月27日)票面利率为5.29%,在本期债券存续期的第2年末,公司选择下调本期债券票面利率,即本期债券在存续期后1年(2020年5月28日至2021年5月27日)的票面利率为1.50%,并在其存续期后1年固定不变。
原本下调利率在市场上也并不少见,但金地集团此番下调却引发舆论哗然原因一方面固然在于下调幅度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和募集说明书不一致。根据其募集说明书约定,发行人有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存续期最后一年票面利率为前两年票面利率加公司提升的基点。
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向中新经纬记者分析称,利率下调以后持有人收益变少,倒逼持有人选择回售,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在市场上发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近期市场融资环境较为宽松,所以金地才会有这些动作。
也有市场人士担忧,金地如果下调利率成功,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跟进效仿这一做法。
如果按照下调至1.5%计算,每10亿的债券一年将节省3790万元。公开信息显示,当前金地集团境内债务存续余额约为437.01亿元。有市场人士称,如果金地集团其他几只存在同样条款的债券也“如法炮制”,可以给金地集团节约5-8亿元利息。
不过在舆论压力之下,金地在第二天便发公告称,公司关注到上述公告发布后,市场上投资者对条款有不同理解。公司正积极与相关投资人沟通,将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并及时对外披露,请投资人留意公司的后续公告。
同日,金地也收到了上交所的监管函,要求金地集团核实,将“18金地03”公司债券利率由5.29%调降至1.50%,是否符合该债券募集说明书约定。上交所同时还要求受托管理人中金公司核实该事项,并就此发表专项意见。
4月29日,金地集团回复称,经认真研究相关法规并征求律师意见后认为,18金地03《募集说明书》相关约定不支持公司单方面下调本期债券票面利率。在此情况下,为了保护债券投资人利益,回应债券投资人的意见和关切,公司决定本期债券的后续期限票面利率仍维持原有票面利率不变。公司就上述事宜给市场造成的不当影响深表歉意。金地集团还称,公司将继续秉持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在经营中平衡兼顾好市场各方利益。
对此,有资深债券市场从业人士向中新经纬记者称,金地最终选择保持不调整利率说明整个债券市场并没有“堕落”到公开违规操作的地步,自下而上的投资者保护还是能够推行开。他也同时指出,金地此番“赔”进去5-8亿元利息主要责任应在于金融机构,“承销费过低的恶果”,此后监管或将出手全面整治一级承销的乱象。
据媒体此前报道,作为上述债券的主承销商,中金公司的承销费如分别按照0.05%、0.1%、0.15%、0.2%和0.3%五档来计算,则在600万~3600万元区间之内。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债券主承销商和受托管理人,如果确系因中金公司工作失误导致目前结果,不排除发行人金地集团追究中介机构责任的可能。
短期偿债压力上升
作为曾经“招保万金”四大金刚之一的金地集团,近年来发展已略显疲态。
根据各大房企2019年年报数据,万科A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8.72亿元,保利地产为279.59亿元,招商蛇口为160.33亿元,而金地集团则刚过百亿。净利润排在金地集团前面的还有四家房企,分别为绿地控股、华夏幸福、新城控股和华侨城A。
根据克而瑞发布的2019年房企销售排行榜,金地集团2019年销售权益金额为1305.8亿元,在房企中排名17,而排名第一的中国恒大为5782.1亿元。
严跃进也指出,金地确实存在掉队趋势,近两年也在发力追赶,包括持续拿地等,看好其后期成长性,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类似这次的利率调整事件,原本是是很小的事情,却引起很大的误会,对后续的融资也有不利影响。”
从近年财报来看,金地集团流动负债上升较快。从一季报来看,截止到2020年一季度,金地流动负债为2100.35亿元,2017-2019年这一数据分别为686.16亿元、1044.94亿元、1406.1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384.09亿元,2017-2019年这一数据分别为110.59亿元、82.66亿元和328.10亿元。金地集团对此解释称,系一年内到期还款的长期借款和债券增加所致。
Wind数据显示,近年来金地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也处于上升趋势。2017-2019年,金地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从66.80%上升至75.40%。不过,这一水平在房企中尚属中等。
根据联合评级统计,从金地集团债务到期期限分布来看,2019年到期额为155.25亿元,2020年到期的金额为332.68亿元,2021年到期的金额为262.03亿元,2022年及以上到期的金额为71.46亿元,2020-2021年有一定的集中偿付压力。
此外,联合评级2019年6月发布的评级报告还指出,公司在建房地产项目以及在建自持物业项目未来三年均需要投入较大规模的资金,对公司形成一定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