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要闻 >

【文明兴蓉】博物馆里当文化志愿者,成为成都人的文化时尚

来源: 锦观新闻 时间: 2022-07-11 10:35:27

暑假大幕开启,图书馆、博物馆、敬老院、车站等地方,志愿者的身影又开始活跃起来。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释放暖心的正能量,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据“文明兴蓉”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成都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突破300万,占成都市常住人口的14%。去年,成都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年增长30%左右,同样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这些数据背后,是成都人做志愿者的热情与实干,也是人人尊重志愿者的风尚与共识。

在志愿者群体中,博物馆的文化志愿者引人注目。随着“文博热”不断升温,在博物馆里当文化志愿者也成为成都人的一种文化时尚。文化志愿者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在照亮他人的同时又让自己充实快乐,他们为观众了解成都历史文化架起了一道便捷的桥梁,成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理工科教授解读文物故事

“我手上拿的这个小碗其实是个灯,这就是成都话‘你娃不是个省油的灯’的由来。”讲解员的幽默让跟随的观众睁大了眼睛。暑假模式开启,成都博物馆的观众络绎不绝。展厅里,这群穿着黄色背心的讲解员特别显眼,他们或维持秩序、或答疑解惑、或讲解文物……他们就是成博的文化志愿者,来自“巴蜀千年 薪火相传”文化讲解服务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践行者、传播者。这群志愿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共同讲述着这座古都的灿烂历史,引领观众触摸成都数千年的文化变迁。

50岁的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世中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很多人眼里,大学教授是不苟言笑的,但徐世中却完全不一样,他幽默豁达,谈及当博物馆志愿者的原因,他风趣地回答:“4年前,为了鼓励学生努力走出舒适圈,敢于挑战自己,我以身作则,到成都博物馆参加志愿者竞聘,当一名志愿者。”

徐世中的讲解,一旦开始就激情洋溢,仅在成博三层的《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隋唐至明清)部分,他就经常在不知不觉中滔滔不绝地讲上一到两个小时。他的感染力还会吸引许多观众关注成都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产生自己也来做志愿者的念头。他的每一场讲解过程简直如同明星一样被追捧,周边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到了闭馆时间观众还恋恋不舍,纷纷询问徐老师下一次的讲解时间。

“我不喜欢给观众背讲解词,我更愿意给他们讲点不一样的成都历史。”徐世中笑着说。很多成年人对历史都有着固有的思维,他更喜欢为孩子讲述文物故事,从理工科的角度,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为孩子们讲解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讲到老官山织机,他就会为孩子们讲述这在当时代表了什么样的科技水平,这样的工艺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让孩子们从更开阔的视角来解读成都历史,刺激他们思考。

“这样的解读方式绝对比单纯背历史的讲解词好玩,但也得花费更多的精力。”徐世中告诉记者,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听各类讲座,为观众带来更加细致权威的知识。这个过程也给他带来更多成就感和乐趣。

金沙的“老资格志愿者”

33岁的陶媛长着一张娃娃脸,她可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老资格志愿者”。2015年,陪朋友到金沙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她误打误撞成了一名志愿者。

“平时我就很喜欢文博,出去旅游也喜欢逛博物馆,有机会成为博物馆的一员,我肯定要去尝试一下。”文艺气息十足的陶媛对记者说,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博物馆志愿者,门槛还是很高的,要经过笔试、面试等层层海选,然后经过半年试用期,才能正式成为博物馆志愿者。每年志愿者还有严格的考核机制,这让他们更加珍惜这个岗位。

“没有想到这个志愿者,我一当就当了7年多。”陶媛很感慨。在博物馆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她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获得了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她之所以这么多年能够在这里坚持下来,是因为金沙遗址博物馆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让志愿者在这里可以充实自我。她说,金沙志愿者团队分服务组、视觉组、讲解组等,成员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家利用各自的专业在志愿服务领域发光发热。她是师范专业出身,这让她在讲解服务中游刃有余,但文博专业的知识却需要不断充电。平时金沙博物馆不仅会为志愿者提供各种古蜀文明、志愿礼仪等主题讲座、培训,志愿服务组内也会开展各类分享沙龙活动,这些让她能够学到很多工作外的知识,获益匪浅。

陶媛告诉记者,她身边还有很多热衷于志愿服务的朋友,他们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博物馆、社区贡献力量,发光发热。对他们来说,做志愿者并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感;不是观光打卡,而是默默地努力付出,这样的付出其实也让他们感到充实。

7岁到11岁 在草堂吟诵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身着传统汉服的11岁小姑娘余昂昂用清亮的童声吟诵着杜甫的《客至》。仔细听来,这一首原本很多人熟悉的七律,仿佛又有一些不同的独特韵味——原来余昂昂不是在朗读这首诗歌,而是在用传统吟诵的方式进行表达。伴随着情绪的变化,她将声音与韵律结合起来,诗文便有了抑扬顿挫的起伏感。在她的吟诵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古诗的画面、场景变得生动起来,有客来访的欣喜,那个开心的杜甫仿佛就在眼前。

这样的吟诵对余昂昂来说并不困难。2017年,不到7岁的她就在杜甫草堂博物馆担任小小讲解员。四年过去,如今11岁的余昂昂落落大方、文气十足。余昂昂从小就喜爱诗词。她的母亲刘丹有一次偶然机会听到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招募小小讲解员,就带着她前去报名。余昂昂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成为草堂里的小小讲解员。这些年来,每个节假日她都会在母亲陪伴下,背着小水壶,穿上讲解员的小背心来到草堂,做义务讲解。这个工作让她找到了分享的快乐与学习的兴趣。“如果用颜色来形容诗人,那么李白就是红色,热烈豪放;苏东坡是黄色,高贵温暖;杜甫是蓝色,忧郁惆怅……”每次讲解,余昂昂都不会硬背讲解词,而是用她的理解,将诗歌的魅力娓娓道来。“好几次,来自北京上海的一些上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听了我的讲解,都夸我比他们都厉害呢!”余昂昂自信地说。

在刘丹眼里,自从女儿在草堂做了小小讲解员后,变得更加懂事和成熟了。“不仅文学知识积累越来越多,志愿者的身份也让她变得更有同理心,更会照顾人了,当然自豪感、自信心也更强了。”刘丹坦言,小小讲解员这个身份已经成为女儿的一个精神支撑,不仅连续3年获得草堂“十佳”小小讲解员,还参与了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等节目的拍摄。在学校里,她创办的《昂昂讲字》小栏目深受同学喜爱。现在,余昂昂不再满足于小小讲解员的志愿者身份,还开始了进阶学习,涉猎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做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在采访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谢佳倩告诉记者,志愿者作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弥补博物馆人力不足的同时,扩展了服务层面,也架起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紧密、和谐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公众对博物馆理念、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形象,提高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一方面,博物馆为志愿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机会,让志愿者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中,志愿者们提高了社会责任感,感染了更多人参与进来,有助于促进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动员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志愿者的工作,更多的人走进了博物馆,也有不少人加入到了志愿服务中来。志愿服务为热心文博事业的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学习文博知识的机会,从而把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谢佳倩告诉记者,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有志愿者分布于咨询、讲解、社教、摄影、文明劝导等岗位,承担日常、节假日及“武侯祠成都大庙会”“武侯祠三国季”等馆内众多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以及馆外“孔明送东风”文化服务项目,为观众提供热情专业的服务,传递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已成为博物馆的一张名片。优质的志愿服务为观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互动感和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的各种展览、社会教育等文化活动让文物活起来,也促使志愿者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参与到这些工作中,让文物的历史文化、内在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比如公益讲解、“孔明送东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等,走进普通民众的视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博物馆志愿者公众文化教育活动向学校、向社区延伸。

谈及下一步志愿服务的发展,谢佳倩透露说,武侯祠博物馆将扩大文化志愿者招募范围,拓宽志愿者服务岗位,比如文物保护、博物馆展览策划、融媒体宣传等专业技术岗位,发掘志愿者个人潜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探索多样志愿服务形式,同时深化“孔明送东风”等文化志愿服务,继续开展文化传承进校园、文化宣讲进社区与文化帮扶进山村等主题志愿活动,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

相信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随着志愿者群体越来越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这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生活的“破圈”。

标签: 文明兴蓉 博物馆志愿者 文化志愿者 成都人文化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