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3,一体压铸行业是否还有机会?)
作者 | 卤卤vc@雪球导语:一体压铸今年的风险或许比机会更大一些。
单从盈利模式上看, 压铸这条产业链, 生产压铸机比生产压铸件要好。
【资料图】
压铸企业比如说文灿、 宏图、 美利信这些, 材料占了一半多, 制造费30%, 去了管理费, 挣得其实不太多。主要是挣行业增长的钱, 业务本身盈利能力和风险不太对称。
压铸机生产厂, 力劲(HK:00558)、 布勒在模式上要好很多。 首先这个产业壁垒比较高, 全球就几个有限的玩家在做, 竞争格局比较好。
第二产品先有订单后有货, 行业整体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 尤其是力劲科技这样占有垄断地位的企业, 模式比较好, 毛利有保证。
技术上的延伸 , 压铸往后看机会在哪 ?
除了我们现在常见的5000、 6000, 还有小型的, 3000吨以下, 做电机壳体、 缸盖, 包括4500吨压副车架的, 现在很多企业都能做了。 这一块相对来说门槛低一点, 要注意跟踪力劲的增长率。
最难的是超大吨位压铸机, 特斯拉奥斯汀9000吨那个机器已经装上去, 去压Cybertruck; 再往后, 压铸行业要看整车厂的进度。
白车身压铸现在比较明确的, 前后地板都OK并且量产了, 现在就差中间这块。
中间这块, 一个是CTC, 把电池盒包在车身里, 还有一个比亚迪的CTB, 电池盒是独立, 这两个现在都有争议, 电池壳体涉及车身侧碰撞, 设计座位固定, 电池泄露风险, 所以还没铺开。
水冷板, 现在国内比较多的方壳电池, 底面冷却, 差不多2米1.5米, 肯定要12000吨。
一旦有一家公司成功验证了这个环节, 12000吨压铸机的需求就起来了, 电池壳体这块, 是压铸机最近两年最大的一个增量, 谁先做成, 谁就容易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需求侧需求侧主要是看新能源电动车, 油车没有那么快。
一个是新车型新产线才能上压铸, 已经在产的基本不会改, 没有必要扔了老厂房去开新线; 而且老车的结构也不支持, 只有大改款或者换代才有可能上。
第二压铸的意义主要是增效, 降本是其次的。 如果没有压铸, 特斯拉一个1000多亩的生产基地年产100万, 就不可能做到。 历史上也没有, 规模不够的话压铸反倒不划算。
现阶段对主机厂来说压铸最大的意义是减重, 白车身前中后三段, 能减80-120公斤, 前后副车架减重40—50公斤, 电池壳减重30—40公斤, 加起来两百公斤对电池的意义是重大的。
当然减重也要看压铸件的集成度, 比如前地板, 特斯拉做把减震塔也做进去了, 集成度高, 减重更明显。
补充一个特斯拉的情况, 加州那边已经在拆Model3的产线了, 高地平台上来以后也有压铸件了。
油车没有减重的需求, 对压铸的需求也没那么迫切, 所以压铸机的增量和新能源车的发展紧密相关, 这点要对应的去看。
现在比较主流的就是做后地板, 因为这个部分比较成熟, 假设一辆车一个后地板, 一个压铸机一年10万件, 这个规模很容易测算出来。
还有一些车带前地板的, ModelY, 小鹏, 把量2就行了;再一个是前后副车架, 现在新能源车前面都没有发动机, 空的, 前副车架不那么重要, 可做可不做。
但后副车架还是很重要, 一个车就这么几个件, 加上以后电池壳体, 一算就算出来了。
壁垒力劲科技是全球第一家做超大型压铸机的厂商, 特斯拉提出来大型压铸件方案的时候, 业内没有压铸机, 买不到设备, 特斯拉也找了别的企业比如海天, 但没有人愿意干。
一是特斯拉当时的规模还不够, 第二全行业没人做这个东西, 风险很大, 万一我做出来了你最后验证失败, 那我的研发投入怎么办?
力劲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愿意配合特斯拉去开发设备, 这就跟过去苹果链上的公司差不多, 力劲承担了风险, 风险一旦转过来就是行业引领者。
而且市占率一开始几乎就是100%, 因为全球只有特斯拉一家公司在做大型的压铸件, 尤其是结构件, 以前都是小的, 不承担结构强度的。
对于主机厂来说, 大部分还是愿意买力劲的设备, 因为他做过行业里最难的, 是全球最大生产量主机厂的供应商, 有信心保证。 压铸机非常贵, 一个压铸岛, 一个亿的投入。
另外有一点, 压铸机的调试必须安装到主机厂的生产线去完成。 在压铸厂调不了, 一旦装上去发现有问题, 调试维修都在在主机厂的车间里做, 所以这个风险主机厂也不愿意承受, 一旦选定了一家, 后期基本不可能再更换。
风险去年调研特斯拉的时候有一个反馈, 和力劲的合作有一点问题, 特斯拉上海二厂有可能会停, 现有的工厂六条线已经满了, 再扩的可能性很小。
后期特斯拉更希望找个第三方的压铸厂来做, 比如宏图, 他把KnowHow授权给宏图, 自己不干, 所以特斯拉的这个需求就快饱和了, 这个需求转移到压铸厂去了。
去年下半年一直传海外后吧续的采购要买布勒的, 我觉得有一定可能性, 首先肯定是要增加二供, 这是通用的做法, 而且布勒的报价并不比力劲贵, 他们拿下了越南新势力VinFast的订单, 透露出来的价格不高。
其次这么多年合作下来确实也有一些问题。 据特斯拉方面说, 力劲中国并不掌握核心技术, 研发主要是在意德拉, 当然意德拉也是力劲的全资子公司, 并表的, 但是沟通效率不太好。
上海这边要一直和意大利工程师邮件来回沟通, 并没有因为力劲本身在中国而带来太多便利, 另外6000的这压铸机锁模力不够, 导致良率一直都不太好, 这一点提醒注意。
第二个风险是要考虑行业的进展。 今年是新能源车行业的小年, 一体压铸是基于规v模的生意, 过去两年主机厂都对规模有很高的预期。
今年如果行业总盘子上不去, 过去两年像拓普啊、 宏图、 文灿一直在扩产能, 主机厂小鹏也在采购, 那今年需求有可能要缓一缓。
总的来说, 我个人判断一体压铸今年的风险比机会更大一些。 这几年横着比较, 乘用车的总盘子没有增长, 去年油车下降了15%, 都被新能源车抢走了, 看上去似乎是更好, 但替代后SKU更多了, 也就说车型更多了, 市场分得更细。
一个高压压铸岛的年产能是10万件, 做的好一点, 良率高一点能做到12万件, 10万就是最低限度。
大家要注意大型压铸件一般都不是通用件, ModelY的后地板装不到Model3上, 也就是说要单一车型至少年产10万辆, 这还没算模具、 合金工艺、 专利费用的摊销。
现在应用一体压铸做结构件的车企, 大家可以评估一下今年谁能做到单一车型年销10万以上, 有, 但不是很多。
除了特斯拉, 上一体压铸最有基础的是比亚迪。 去年一年, 比亚迪宋卖了45.9万辆, 他上是最合适的, 如果比亚迪不上, 增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而且一体压铸掌握KnowHow的过程比较慢, 去年下半年蔚来因为铝制的压铸后副车架, 对产能造成了很负面的影响, 特斯拉把工艺跑通也花了很大代价。 在今年行业淘汰赛的背景下, 主机厂会更偏谨慎。
加入阿尔法工场投资者交流社群 | 添加微信:dlfx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