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滚动 >

郧文聚:湿地和耕地要各司其职-聚焦

来源: 经济日报 2022-12-12 11版 时间: 2022-12-19 15:56:57


(资料图)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对美丽中国建设至关重要。我国湿地总面积8亿亩以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其中,东北西部湿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农牧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约占全国湿地的三分之一,有著名的扎龙、向海、查干湖、莫莫格和大布苏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向海、扎龙和莫莫格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同时,东北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统筹补充耕地的重要区域,有超千万亩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该区域也是国家最重要的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合理保护东北西部湿地,科学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过去几十年,随着人口迅速增长,经过多轮土地资源开发,东北西部地区草甸湿地、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草甸湿地等不断被开发为耕地,面临湿地大面积缩减、土壤盐碱化程度加剧、生态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该地区湿地保护率仅为35%左右,与《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中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达到55%的要求相差甚远。此外,新开垦的耕地大部分地力差、产量低,由于缺乏后期管护和培肥,有些新开垦的耕地存在复荒、再生盐渍化等问题。而自然资源的长期粗放利用、管理失序又加剧了环境恶化。东北西部作为开发不足和过度开发并存的地区,如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护性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东北西部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应兼顾遏制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的趋势。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科学划定湿地保护红线。为正确处理湿地保护和补充耕地之间的关系,要依据东北西部地区湿地特点,建立东北西部地区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将自然湿地占比较高且集中分布的地区,划定为核心湿地保护区,该区域应坚决退耕还湿;对于占比达二分之一左右的地区,划定为缓冲区,该区域内严禁大规模土地资源开发。在红线划定过程中,尽量使湿地资源集中连片,以发挥其最大生态效益。

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盐碱地的保护性开发,对守住我国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东北西部地区是我国典型的苏打盐碱地分布区,能否科学有序开发利用盐碱地,是缓解补充耕地与湿地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要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基础上,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做好顶层设计,细化评估盐碱地开发的适宜性,精准划定开发规模和具体地类。深化水平衡和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水利配套工程建设,提高盐碱地改良治理的水资源保障。

权衡湿地与耕地的比例关系和布局。东北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让湿地和耕地各司其职,权衡好湿地与耕地的比例关系和布局。在粮食主产区,做到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尽可能向自然条件好的优势区集中,再根据水土匹配状况,适度确定区域耕地保护数量和比例。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湿地保护的矛盾,本质上是区域农业与生态的复杂边界问题,为有效解决该问题,需对东北西部地区湿地与耕地数量与布局进行多情景模拟;科学评估多情景下的经济效益、生态系统功能和价值,揭示不同情景下土地功能变化的权衡与协同作用及空间差异;提出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

动态监测评价逐步优化国土利用空间格局。以东北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水资源承载力、粮食产量、生态效益三方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指标评价体系。构建针对耕地和湿地保护红线的监测预警体系,依据监测数据和评价指标体系,逐年对区域湿地与耕地的规模、布局以及经济、生态、社会等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反馈调整机制,以年度评估结果为依据,对标国家战略,探索湿地保护与补充耕地开发的平衡机制,阶段化实现东北西部地区国土利用空间格局优化。

作者:郧文聚

■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

标签: 补充耕地 可持续发展 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