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农业成为长春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天天时讯
农者,天下之大业也。
【资料图】
作为黄金玉米带上的产粮大市、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长春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在肩。如何才能构建起更具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积蓄力量?
以建设“现代农业城”为主线,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广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不断调整优化现代农业各个层面的点位布局……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纷纷建言:必须牢牢抓住产业融合这一关键变量,打好生态保护种养循环绿色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让现代农业成为长春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长春从“农业大市”变为“农业强市”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近年来,长春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国家农高区扎根公主岭市,全国首家玉米无人农场落户农安县,皓月肉牛用“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长春粮仓逐渐稳起来、新起来、满起来。在这大跨步中,又催生出农业种植模式和农业技术支撑的一些新课题。
一年来,市人大代表王在新一直忙碌在田间地头,搞调研、听意见,一门心思要把农业产业链做长做强,让乡亲们的腰包变得更鼓。今年他建议,以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推进长春市向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阔步进军。
农业生产面临自然环境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多元化经营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能形成相互补充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目的,就是要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最大化!”王在新代表进一步解释说,长春拥有“十大”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依托各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可以形成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这样的全产业链效应,不仅仅局限在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还要辐射到村镇和农民。
为此,王在新代表建议,支持“龙头企业+村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的一体化发展,通过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长字号”优质品牌培育,全产业链融合提升、农产品流通保障等重点工程,实现链条式强村富民。
农业产业园区是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农业技术的“推广站”、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孵化器”、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对于一些区域存在的基础设施不优、科技运用不足、产业链条不长等问题,市人大代表潘太刚建议,集中资源要素,实施标准化种植,打造规模连片成带的基地园区,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潘太刚代表看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至今,已到了必须进行标准化的关口。“长春市持续推进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建设,随着科研院所入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位、各类人才集聚,要全面建设打造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科技化的示范区。”潘太刚代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多年,这些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长期、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格外注重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搭建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多功能服务平台。”
潘太刚代表还建议,农业产业园区应瞄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弱项发力攻关,形成从园区到农户的全覆盖、零距离、立体化推广服务体系,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发挥最大作用。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振兴。休闲农业作为联系农业农村农民、涉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的新型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设施建设、产业融合、产业结构、示范引领等方面亮点纷呈。对此,王在新代表表示,要进一步挖掘农业和农村潜力,做有特色、有故事、有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产业周边IP文创产品,推出系列游娱体验主题项目,推动长春城乡融合快速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专业的规划团队、管理团队。好的发展理念,可以把农业产业迅速做起来。”潘太刚代表建议,吸引更多农业人才来长春创业就业,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组织专业人才外出学习,全面推进长春乡村振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