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滚动 >

传承与创新交织 责任与担当同行 凯翼汽车携手《第一粒扣子》第二季圆满落幕

来源: 今日热点网 时间: 2025-02-17 17:54:50

当《第一粒扣子》第二季的镜头掠过扬州运河畔的粼粼波光,穿过南京云锦织机的经纬丝线,最终定格在凯翼昆仑iHD驶向青山绿水的画面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档青少年教育节目的匠心,更是一个民族品牌以文化传承为根基、以绿色创新为动能的深层表达。在历时几个月的12期节目中,凯翼汽车与江苏卫视共同编织了一张连接历史与未来、责任与发展的网,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也让企业社会责任与产品价值通过具象场景深入人心。

图片1.jpg

以文化浸润青春 让历史照见未来

节目从“一粒扣子”的隐喻出发,将红色基因、传统文化与绿色理念层层铺展。“金色鱼钩”的故事让青少年重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台阶,抗美援朝老兵颤抖的双手与孩子们系紧红领巾的动作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达到高潮——漕船模型复原的古代水运智慧、昆曲水袖翻飞间的千年韵律、云锦织机“一寸锦一寸金”的精妙工艺,被转化为青少年手中的体验道具。当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完成第一块扎染方巾时,弹幕中“原来传统文化这么酷”的评论,印证了节目“活态传承”的成功。

图片2.jpg

而凯翼汽车的参与,让这种传承有了更具象的载体。在“运河生态保护”主题课堂中,节目巧妙引入现代绿色交通与古代水运经济的对比:大运河曾以“水上高速公路”推动经济交融,如今昆仑iHD则以零排放技术重构出行方式。当车辆载着学生探访太湖生态修复区时,车身上“每一公里都是减碳答卷”的标语,与车窗外白鹭翩跹的景象相互辉映。这种场景化叙事不仅消解了企业宣传的生硬感,更让青少年理解到:文化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需要像插混技术般,将传统造车工艺和新能源的融聚,一如节目中展示的历史智慧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

图片3.jpg

从零碳工厂到教育现场,责任担当的双向奔赴

节目外的凯翼汽车,正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切实行动。作为西南地区首个获得国内外双认证的零碳车企,其宜宾智慧工厂屋顶的太阳能光伏板每年发电量相当于种植6万棵树,智能化涂装车间使单车能耗大幅降低。这些数字在《第一粒扣子》的“绿色课堂”中被转化为可视化动画:碳排放曲线下降的箭头与昆仑iHD充电桩闪烁的绿灯同步跳动,孩子们在科普实验中亲手组装的微型风力发电机,与凯翼工厂的清洁能源系统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呼应。

这种“硬科技”与“软教育”的结合,延伸至人才培养的深层维度。节目中的人工智能实践课上,凯翼工程师以昆仑iHD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为例,向学生拆解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的协作原理;高校实训基地里,学生参与设计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已进入实测阶段。企业将生产线变为教学现场,把技术研发转化为科普素材的实践,构建起从知识传递到创新反哺的闭环。正如总导演在采访中所说:“我们不想做单向输出的课堂,而是要搭建一个让青少年触摸未来的交互台。”

从长征精神到零碳征程,从运河帆影到智能驾驶,《第一粒扣子》第二季完成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立体塑造。而凯翼汽车在这场国家叙事中,证明了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并非单选题:当昆仑iHD的充电枪插入乡村振兴示范站的插座,当零碳工厂的监测数据同步显示在节目演播室大屏,当碳中和方案被纳入企业技术路线图,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良性生态正在形成。这或许正是节目最深刻的启示:扣好第一粒扣子,既需要指引方向的领路人,更需要铺就道路的践行者。

我们有理由相信,历经十年低调发展的凯翼汽车,在传承深厚汽车制造技术基础上,未来再通过科技创新持续赋能企业发展实力,一定会给众多用户带来更多惊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