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故事|安康书画装裱师马孟梅:二十四年坚守,传承非遗-重点聚焦
喷水、拼接、刷浆糊、对缝……在马孟梅的慢工巧活下,一张张泛黄、发霉、破损的书画作品,重新绽放艺术魅力。装裱修复不仅能装饰书画作品,还能延长书画寿命,便于书画的展示和保存。近日,记者来到了安康文安楼书画店看到正在忙碌的马孟梅,便坐下来听听她与书画装裱修复之间的故事。
1968年出生的马孟梅,是个地地道道的安康人,从小生活在安康颇具文化气息的文安楼,父亲也是安康出了名的书画家。就这样,自幼她便深受父亲熏陶喜爱上了书画。“小时候父亲经常教我画画,并请他认识的书法老师们教我学习一些书法字帖,因此我对书画方面越来越感兴趣。”马孟梅回忆着说道。
据了解,1987年马孟梅从安康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安康工人文化宫、丝织印染厂从事工作。“那时候我的工作是宣传,包括美术、展板、电影广告等,但是那时候基本都是靠手写、手画、手绘等,不像现在科技发达很多宣传彩页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在丝织印染厂,我的工作是丝绸绘画,这也对我后来的字画装裱有很大的影响,不管字画中出现多么难以辨认的颜色,我都能调处来。”马孟梅告诉记者。
【资料图】
后来因为印染厂生意不景气,马孟梅又不愿放弃这份工作,于是在1998年和爱人开了一间书画店,而这个书画店一开就是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来,她修复字画上千幅,每年装裱字画更是不计其数。“刚开始经营这个书画店装裱修复是为了养家糊口,能赚点钱供孩子上学。后来为顾客修复装裱字画久了,也就真正地喜欢上了这个职业。而且说起装裱和修复,我们也是安康出了名唯一一家手工装裱店。”马孟梅自豪的说道。
在漫长的岁月中,那些创作于宣纸上的老旧画作和书法作品,难免会出现虫蛀、脆裂、发黄等各种“老年病”。马孟梅所做的工作就像是“书画医生”,用一双妙手让残缺老旧字画重获新生。
“装裱修复工艺与书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好的装裱修复师,不仅要掌握书法、美术等方面知识,还需要在材料、裁剪比例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谈到从事装裱修复工作所具备的条件,马孟梅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还需要平和的心态、需要对修复工作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当顾客将装裱的书画交到自己手里,自己必须得重视起来。而修复工作也是个仔细活,经不起试验,稍有不慎有可能就将一幅名字画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革新,有些装裱店开始使用机器快速装裱,传统手工装裱的生存受到冲击,传统装裱师的传承和坚守更显可贵。
然而在马孟梅看来,手工装裱有着无可替代的魅力。因为手工裱画和冷冰冰的机器装裱不同,不仅工艺更好,更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能为书画赋予新的生命。配纸、喷水、涂浆糊、晾干、打蜡,这都是装裱字画的必修课,学习过程十分枯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手工裱画技艺更多的要靠自己领悟。一幅作品的装裱需要几十道工序,就连修复使用的浆糊佩服也和普通的浆糊不一样,修复短则几天,长则好几个月。在进行手工装裱过程中,必须心无杂念,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细致入微,慢工轻磨。如今马孟梅通过不断地刻苦钻研,逐渐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不少爱好书画的朋友都慕名而来,把自己需要修缮、装裱的珍藏古字画交到她手上。
“虽然机器装裱的效率是手工装裱所不能比拟的,但手工装裱这项传统工艺所表现出的人与书画契合的温度,是机器不能替代的,这也是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所在。现在就是想把这门技术继续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马孟梅感慨道。
“三分画,七分裱。”一幅字画装裱工艺的好坏,不仅影响其保存时间的长短,还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对于马孟梅来说,虽然经她之手的字画穿上了美丽的“嫁衣”,但现实中的他们,却永远站在幕后,经历着繁华背后的冷清与沉寂。“每当看着破烂不堪的书画被修复完成并且装裱一新,就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也很有趣。”正是这份成就感,让马孟梅二十多年从未感觉工作枯燥。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李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