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统筹儿科医疗资源 迎战儿科就诊高峰
迎战儿科就诊高峰
儿童冬季疾病就诊高峰如期来临。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统筹儿科医疗资源,提升儿科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积极应对高峰期医疗服务需求。
今冬流感多病程长
“近期我院就诊患儿数量大幅上升,已调配全院医师支援门诊,但仍难满足就诊需求,就诊等候时间较长,请您根据孩子情况,合理选择就诊地点。”12月22日,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大厅门口见到了如上温馨提示。
该院门诊二楼的20余间诊室几乎全部开放,每间诊室门前至少有五六名家长在排队。位于二楼西侧的输液大厅内座无虚席,大厅外的等候区里也坐满了人。该院数据显示,自今年11月起,医院提前进入每年冬季诊疗高峰。“与去年11月相比,今年日均门急诊量下降了6.37%。12月的日门急诊量与去年大致持平。”该院院长助理、门诊办主任赵成松说。
“从临床上看,今年的小儿呼吸道传染病以流感为主,尤其是乙型流感多,且发烧时间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急诊办主任胡肖伟说,一般情况下,孩子感冒后的72小时会进入缓解期,但最近发烧五六天的孩子非常多。孩子高热时间长,家长往往比较着急,所以医生压力较大。
赵成松说,今年天气偏暖,对病毒的清除不太有利,这是导致高峰提前,高热、咳嗽偏多、病程时间较长的原因之一。
基层医院的就诊量出现上扬。山东省高密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郭树春说,从11月以来,该院接诊的患儿数量比往年同期上涨约1/4。12月21日,记者在高密市人民医院儿科看到,儿科门诊只有两个诊室,家长和孩子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把诊区走廊挤得满满的。“两位门诊医生加午间的1位急诊医生,一共要看300多个孩子。”郭树春说,导致就诊量上升的,一是疾病谱的影响,同时也和两孩政策放开后新生儿出生率上升有关。
“急诊不急”当理性看待
针对患儿就诊高峰,许多医院都相应增加了人力、设备配备,积极缓解就诊压力。
“几乎全院总动员,充实一线人手。现在门急诊诊室的利用率已经从平时的85%上升到了95%,普儿门诊的诊室全部坐满,再增加医生,都已经没有地方坐了。”胡肖伟说,除此之外,在20时~24时的急诊就诊高峰期,医院也加派人手,安排9位~10位医生为患者服务。
即便如此,就医获得感依然有待提升。“上周末,我家孩子突然头晕,吐了两次。我们就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挂急诊,下午4时挂的号,一直等到晚上9时才看上。”患儿家长谭女士说。
赵成松说,孩子生病,家长着急,医生也着急,但心急不一定病急。急诊就好像是马路上的应急车道,资源毕竟有限,应该优先让急症患者使用。
记者在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的墙上,看到一张急诊抢救分级诊疗一览表。按照表上显示,医院对急诊患者实行分区救治。“红区”的是濒危和危重患者,比如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呼吸困难、晕厥等;“黄区”是急症患者,如发热高于40.5度、抽搐、哮喘急性发作等;“绿区”则是不紧急和一些不属于急诊的患者,包括发热低于40度、轻度呕吐、腹泻和咳嗽等。表上还标明,对“红区”里的患者会立即诊治;“黄区”是优先诊治,需要等待30分钟~1个小时;而“绿区”的患者则要等待3个小时~6个小时。
赵成松说,最近来看夜间急诊的患者,相当一部分可以选择第二天白天再来看,比如“绿区”的患者。家长觉得来了急诊医生就该立即给看,但其实孩子病情急不急,要遵从医生的判断。“不拒绝任何一个患者,但如果一定要在急诊处理,就要遵从医生要求。”
医联体分流效果初显
多位受访者表示,全面两孩时代,就医需求与儿科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还将持续,要从根本上解决,还需建长效机制。
构建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和分级诊疗体系,就是长效机制之一。赵成松说,从2012年开始,北京儿童医院开始探索京津冀儿科协同发展,与全国20余家儿童医院联合成立北京儿童医院集团,通过集团成员医院覆盖到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年下来已经初步构建起一张全国儿科分级诊疗网络。“成员医院中,河北省儿童医院11月的日均门诊量同比增长15.85%,河南省儿童医院则增加了20.03%。”
上海市的相关探索也已显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务部副主任董斌介绍,冬季是儿童哮喘的高发季节,上海市孩子中的患病率高达7.6%,而控制率仅为3%,因基层儿科能力薄弱导致患儿涌向专科医院的现象尤为突出。为此,该中心联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奉贤区卫生计生委牵头成立了儿科医疗联合体,率先聚焦儿童哮喘疾病。
“儿联体覆盖上海市东部地区85家医疗机构,目前在社区建立起的‘儿科专科医生工作室’已成功将儿童哮喘规范化诊治样板植入了基层,疾病控制率达到76%。”董斌说,目前社区医生独立开展的哮喘患儿临床诊疗已占51%,而在此之前为“零”。2017年,浦东新区和奉贤区儿科年门诊量同比增加了4.03%,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普内科门诊量同比下降了10%。(记者 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