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巴中在线 > 房产频道 > 特别关注 >正文

聚焦:中央为何不让城市再建封闭住宅小区?

时间:2016-02-23 16:37:30    作者: mindy    来源:互联网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央为可不让城市再建封闭住宅小区

  北京2月22日讯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描绘出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规划的新“蓝图”。

  《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来我国新建小区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现状:封闭的院落把城市割裂开 无法形成高密度路网

  何谓街区制?它实际上是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得城市生活更便捷、交通循环更通畅以及使得文脉得以传承。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西方国家,城市通常采用街区制的规划建设方式。

  与之相对的则是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目前所采用的“院落式”、“封闭小区式”的建设模式,大马路、大广场、大社区、大循环,规模过大的院落把城市割裂开来,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单元。

  这一点作为首都的北京表现尤为突出。北京一度被人们戏称为“首堵”,不少人把堵车的矛头指向巨大的汽车数量和不合理的城市规划思路——它顽强地保持着几百年来和几十年来的传统,到处排列着大院,而非开放的建筑群,使得高密度的道路网难以建设;另一方面,越来越富裕的市民渴望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购买私人小汽车。早在20世纪初,北京严重的堵车问题就已暴露出来,直至今日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对策:打开封闭格局 建设城市“毛细血管”

  那么,中央为何不让城市再建封闭住宅小区呢?《意见》给出了解释: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也就是说,中央的最大目的在于“治堵”和“防堵”。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观察,在中国不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暴露出了交通拥堵的问题。单靠主次干路、一环二环来疏导交通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人体不仅需要大动脉,还需要密布全身无数的毛细血管,才能保证正常机能的运转。

  可以说,城市的一味扩张和从前的规划建设模式已经让决策者看到了弊端,并形成了清醒的反思,为了避免大城市拥堵不堪的毛病再在其他地方发生,中央明确态度,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打破城市条块割裂的现状,促进“微循环”。

  案例:成都的“小街区规制”试验

  今年1月,较早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四川就提出: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作为其首府的成都,则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区”的概念。从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区和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在内的九大片区,将按照“窄道路、密路网”的标准打造成一种开放式的街区模式。

  根据当地规定,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区单元规模约50亩左右;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km/km2,道路宽度宜不大于25米;公共交通方面,实现公交站点半径300米基本满覆盖。这种街区模式被成都称为“小街区规制”。

  延伸:街区制的短板

  街区制并非没有缺点。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街区制由于使得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车速更快,增添了交通安全隐患,同时加大了居住区的噪音干扰,会一定程度降低市民居住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街区单元尺寸的大小控制十分重要。

关键词阅读: 街区 城市 封闭 中国 道路网

你有微信?通过微信可以学习财经知识,锻炼交易技能:关注公众号招金财富(微信ID:bwp816)财富伴您左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