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只是一个城市的个案。但这跟6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翼教授对2010年全国大样本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异曲同工,调查显示:愿意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工,只有20%~25%。《中国人口科学》去年发表美国奥本大学美籍华裔唐宗力教授的成果也显示,近5年来,农民工大量回流,而且落户定居城市的行为和意愿不进反退。
按照愿意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工20%~25%这个统计结果,如果以2015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2.77亿人为基数计算,愿意落户的仅有5500万~6900万。这个数据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在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任务,显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农民不想进城,担心原有利益受损
“有半数被访农民不愿进城,这既与农民生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正在完善有关,更与农民担心失去土地等原来在村集体所有的权益后的生活保障相关。”沈迟的判断不无道理。
荣爱珍,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甘亭镇南李村村民,她所在的甘亭镇距离临汾市10多公里,到临汾市中心仅半个小时车程。她是在自家的住宅确权以后,才敢在去年7月到北京打工。
“我老公在外地打工,我儿子在外地上学,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本来是要守家的。但是去年村里对住宅进行了确权后,我心里踏实了,出来打工也是为了多挣点钱。”
荣爱珍所说的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经过房地产申报、权属调查、地籍勘丈、审核批准、 登记注册、发放证书等登记规定程序,确认某一房地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确权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首要问题。农民有了权证,就有了财产,就能有财产收入。
现实情况下,不少农民工不愿落户城市,也有农民工认为如果落户城市,原来的利益可能会丧失。对此,徐林表示,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离城市或城镇较近的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在土地产权上有特殊权利——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权等,农民如果觉得在农村的产权给他带来的好处比进城后政府赋予的福利更有吸引力,可能会选择不落户。“这是他的自由,农民工落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没有人会强迫他去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