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女郎”们的“婚恋价目表”
“亦舒女郎”们的“婚恋价目表”
婚姻中,“门当户对”确实重要,但这指的是双方由于生活环境、成长氛围的相似,以致两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等观念更容易契合,而不仅仅是单纯靠家世、财富、户口等等条件就能让两人配对成功,一世无忧。
前段时间有两个事儿很火。一是媒体总结出各大城市公园相亲角的“中国式相亲鄙视链”“相亲价目表”,甚至还有“985学校毕业生相亲鄙视链”,足足让单身青年和父母们乃至全社会又集体焦虑了一把;二是根据亦舒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火爆荧屏,引发全民对亦舒笔下那些“亦舒女郎”的怀念与重新思考。
仔细想来,这两件事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若有似无的联系。
先说“相亲价目表”和“鄙视链”:每个单身青年都可以按照标准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婚恋市场上的“阶层”,以及本人能够找到的伴侣的硬件水平。如此简单粗暴的择偶标准,动摇了很大一批单身男女在相亲路上愈挫愈勇的坚定信念。
毕竟,诸如房产、财富、户口、属相、祖籍、学历等种种指标,要么就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要么就是即使投入全部的时间、精力、金钱可能也无法立刻获得或改变的东西。
于是问题就来了。“价目表”和“鄙视链”让单身青年们看到一个冷酷的现实:最容易找到的伴侣,实际上是和自己平级甚至下一层级的人,而这并不符合自己对婚姻对象的预期——至少比自己上一层级,更何况,人往往还会高估自身的定位。这就不得不让人喟叹一声: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不仅仅给个人带来了“择偶难”的困扰,还形成了一种整个婚恋市场的恶性循环:婚恋市场的硬件标准越多,符合条件的对象范围就越窄,可选择的对象数量就越少,结束单身生活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此一来,单身的人数就会继续增加,而婚恋市场上单身人数的不断提升,导致供大于求,又造成了相应的硬件标准更加苛刻。
难道,这个死局就无棋可解了吗?
有许多所谓的“过来人”会说:差不多得了,凑合吧,结婚不就是为了搭伴过日子吗?也有许多仍然坚守着“寻求真爱说”的单身青年,尤其是大龄单身女青年会表示:宁可单身,绝不凑合。
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静观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婚恋态度,“凑合结婚了”是摆在明面上的无奈,而“宁可单身”会不会也有一些“不得不单身”的无奈呢?
恰好,近期回归大众视野、以《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为代表的“亦舒女郎”们,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可供思考的答案选项。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亦舒女郎”们独立自主、不依附别人的洒脱姿态似乎一直没有过时。她们对待感情理智且克制,对待生活务实接地气。
她们的婚恋口号同样有这句“宁可单身,绝不凑合”,但要知道,她们的“不凑合”,并不是简单地在硬件条件匹配度上决不妥协,而是在和对方的感情、爱、心灵契合度等等有着一定的标准与要求,同时,她们要求自己永远走在前进的路上,从不懈怠。
“一个女子,必须先凭双手争取生活,才有资格追求快乐、幸福、理想。无论如何要有职业,因而结识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对象,届时,可以结婚生子,也可以独身终老,这叫作选择,亦即是自由。”
“亦舒女郎”们秉持着这种理念,认真努力地工作着,生活着,“不凑合”着。由于自身的优秀,她们的这种“不凑合”的生活状态,并没有丝毫无奈,而是一种真正的婚恋自由:不结婚,不恋爱,只是因为不想,并非因为不能。在择偶方面,她们则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而她们会选择的对象标准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志同道合”。也可以说,这就是她们的“婚恋价目表”。
这就又回到了“鄙视链”和“价目表”给我们带来的那个死局。“鄙视链”和“价目表”是个新说法,翻译过来,实际上就是那句由来已久的“门当户对”。
不得不提一句老生常谈。婚姻中,“门当户对”确实重要,但这指的是双方由于生活环境、成长氛围的相似,以致两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等观念更容易契合,而不仅仅是单纯靠家世、财富、户口等等条件就能让两人配对成功,一世无忧。
而如果将“门当户对”解读成“亦舒女郎”们的“志同道合”,会不会让那些被硬件条件不足困扰许久的单身青年们感到稍微松了一口气?
去年夏天,以“万磁王”“甘道夫”等角色闻名的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莱恩现身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幽默风趣的他“入乡随俗”举牌“征婚”:身高5英尺11英寸,年龄77,剑桥毕业,伦敦有房,身体健康。卖萌的老爷子如此接地气,引发了当时诸多媒体争相报道。但很少有人提及伊恩爷爷在相亲角举的另一块牌,那是一句莎士比亚的名言——爱情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心体会。
还是那句话,想找个“条件合适”的人结婚没错,想和“真爱”结婚也没错,谁也没说过“条件合适”就不是“真爱”,也没说过找“真爱”就必须放弃对“条件”的要求。
关键是,你的“条件”是什么呢?
原标题:“亦舒女郎”们的“婚恋价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