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角”成老人社交新空间:周六找女婿 周日找老伴
丧偶离婚者寻觅第二春
报道称,“老人相亲角”由几个主要群体组成——丧偶者、离婚者、单身者,甚至有已婚男来找“小老婆”的,不过以前两者居多。
刘阿姨(65岁)带着小她五岁的单身好友王阿姨前来相亲角。多年前丧夫的刘阿姨是相亲角的成功案例,之前来相亲三次,今年夏天终于遇上投缘的男人,两人目前感情稳定,结伴同居。
问及当初来相亲的原因,她坦言:“老公走了,一个人很寂寞啊,想有个人聊聊天、说说话。其实,是我亲家把我带到这里的,女儿也很支持我来。这个场地很正规,有保安,我很放心。”
报道称,尽管来到相亲角的老人都积极认识新朋友,但许多人坦言,只是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心知真正找到伴侣共谱黄昏恋的概率不高。
一名不愿具名的大妈直言,在相亲角成功配对的概率是“百分之一”,毕竟这里只不过是见面平台,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厘清双方经济、儿女方面的许多问题。
许多相亲者受访时说,虽然洪崖洞相亲角并不完美,但和婚姻介绍所或网络约会平台相比,已经是相对安全可靠的选择了。
说到婚姻介绍所,许多大叔大妈一听闻便摇头,直批:“那种地方是骗人骗钱的!”
报道称,有关“黑婚介”的媒体报道多年来在中国屡屡出现,不少婚介所被揭露,通过会员费、介绍费、假对象等种种套路,讹诈单身老人辛苦累积的养老本。
相比之下,来相亲角可以面对面交流,又是免费的,让许多相亲者感觉更安心、踏实。
尽管如此,来到洪崖洞这个熙熙攘攘的旅游景点公开相亲,一些年长者心里还是难免有些纠结。
一名精心打扮的大妈坦言:“来这里还是很难为情的,一般女性都会害羞,希望男方来说话,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站在这里”,语毕不忘提醒记者,切勿拍她的照片或录音,否则会让她很难堪。
父母边为子女相亲边社交
报道称,如果说星期天的相亲角弥漫着些许暧昧氛围,星期六的相亲角则没有丝毫浪漫气息可言。
早上10时,这里已挤满数百名为子女相亲的年长者,有人举着介绍子女个人资料的看板,其他有兴趣的父母驻足询问,不少人还认真地拿出记事簿,边交流边做笔记。
62岁的彭青是星期六相亲角的熟面孔。她告诉《联合早报》记者,自己过去六年每周都到相亲角,算算有近300次了,目标只有一个:为37岁的大龄女儿找个伴。
彭青语带无奈地说,女儿是导游,常带队出国,因此特别难找男朋友。过去六年,她为女儿介绍了不少男士,但女儿宁缺毋滥,六年过去了还是单身。
她感慨说:“她觉得没希望了,但即使没希望,我们也要当成有一丝希望。”
但彭青这六年也并非完全白忙一场。她说,自己在这里结交了一大帮好友,“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儿女”,大家在相亲结束后有时会一同吃饭,不久前还组团一同到贵州旅游。
80岁的王先生也是相亲角“常客”,来这里有10年之久。采访当天,记者见他步履蹒跚上下徘徊,问他到此的目的,他笑说:“没事儿,来玩!有合适就看一下,没合适就见老朋友。老了,很有时间,到处走路!”
相亲角满足年长者社交需求
社会学家于海认为,许多年长者明知到相亲角为儿女相亲效率极低,却坚持每周风雨不改这么做,说明为子女找对象可能只是出外活动的理由,他们实际上需要的是社交。
他指出,家长在相亲角可分享信息、生活经验、结交朋友,在这个层面上,相亲角功能如同广场舞或政府的社区项目,能将家中老人“拉出来”活动,“哪怕是种树、种水果或相亲,如果能被一项活动‘黏住’,有什么不好?”
于海觉得,许多老人从相亲角得到相亲之外更大的社交满足,当局因此应该鼓励或支持更多这类公共空间形成。
报道称,洪崖洞相亲角多年来都由民间自发组织参与,于海认为,这也反映出中国年长者私人生活的兴起。
他解释说,中国年长者以往高度依赖单位和组织,生活中许多活动都由单位集体安排;不过,上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个人活动必须靠自己策划安排,退休年长者更是如此。
他认为,这个转变让中国年长者的私生活变得更活跃。“他们自己安排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需要的只是能活动的地方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