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人管”到“自己管”-环球视讯
原标题:重庆市巫溪县以“乡贤+”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引题)
从“被人管”到“自己管”(主题)
(资料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仕强 通讯员 乔洛阳
“处得邻舍好,胜如捡个宝。”这句打油诗是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文峰村综治专干龚孝财时常挂在嘴边的,这也是该县多个乡镇的“村民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的感悟。
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巫溪县在脱贫摘帽之后,探索乡村治理的“乡贤+”模式,在各乡镇建起一支专门帮村民解决“糟心事”的调解队,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得以激活,各乡镇村民自己制定了村规民约,扫除陈规陋习,评出了“榜样”,文明新风也吹进大山深处。
邻里关系“润” 乡亲困扰“解”
龚孝财是一名老党员,从文峰镇农机站退休后被文峰村村委返聘为村综治专干。他目前工作的地方叫“清风里谐润堂”,是村民“扯皮”的地方。
文峰村支部书记陈志勇坦陈,村里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清风里”,涉及很多村民的山、地占用补偿,因此山林地界的矛盾比以前更突出。
2019年,文峰镇以创建“重庆市基层社会治理市级示范点”为契机,与县司法局、检察院联合,在文峰村4社试点建设了“清风里谐润堂”,村委安排3名义务调解员长期轮班值守,第一时间为村民们排忧解难,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两位村民曾因铺水管发生争执,升级成经济纠纷,法院多次民事调解无果,两家人还差点大打出手,后来在“谐润堂”义务调解员的劝说下,双方握手言和,现在两家人和睦相处,农活忙不过来时,双方还互相帮助。
“义务调解员与村民有共同语言,真正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社、矛盾不上交。”龚孝财说,自2020年开始,村里越来越多热心人加入义务调解队,组建起一支由乡贤、退休干部、退休教师、村干部等组成的义务调解员队伍。与此同时,文峰村还以“谐润堂”为阵地,组成“微品社”,将群众矛盾和解决之道写进剧本搬上舞台,变“一人讲大家听”为“齐参与共分析”。
立一纸约定 扫陈规陋习
过去,巫溪县多地遇事大操大办成风,除婚丧嫁娶外,搬家升学等都能成办酒理由,甚至连建新房立大门也要办酒。久而久之,为弥补送礼金后的亏空,原本不愿办酒的村民也想方设法办酒,形成“你办我也办”的恶性循环。
该县古路镇观峰村为引导村民拒办“无事酒”,并改变乱扔垃圾、打架“扯皮”等情况,让村民自己立规矩定制度,让村民从“被人管”到“自己管”。在观峰村居民广场的醒目位置上,记者看见,村规民约内容包括禁办“无事酒”,必须赡养老人,不得重男轻女、家暴、打架“扯皮”,自觉维护村容整洁等。
“以前也有旧的村规民约,但内容广泛可操作性不强,现在村规民约均是村民提出或一致通过的。”观峰村党支部书记王应鹏说,新的村规民约涵盖了环境整治、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移风易俗等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
9月20日,该村的脱贫户肖玉兰(化名)在打扫完村里的道路和公厕后,又把家里的院坝扫得干干净净。3年前,她家院坝里垃圾随处可见。自从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加上执行新的村规民约,肖玉兰在村集体经济组织里找到工作,还获得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清扫道路,不再为生计发愁的她也养成了好习惯,房前屋后随时保持整洁。
文明乡风也正在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观峰村年接待游客逾3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约900余万元,带动全村280余人就业。
乡贤打头阵 村民唱主角
年逾七旬的黄易东是徐家镇徐家社区居民,一直热心调解纠纷收集民意,是有口皆碑的“乡贤模范”。为让乡贤起“打头阵”作用,该镇将黄易东的事迹搬上荧幕,调动了该镇各村社居民投身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徐家镇枣树村村民郭邦俊有粉刷房屋的手艺,日子原本过得不错。2012年他因病摘除了右眼,次年家人又住院,欠下不少医疗债务。2015年,当地干部建议他养牛,一年后不仅还清贷款,还小赚一笔。2020年,在徐家镇举办的“六讲六评”活动中,他被评为“脱贫致富星”。“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也要发挥带头作用,帮助更多村民增收。”郭邦俊说到做到,将养牛经验和销路传授给同村另外5户村民,现在各家年销售额都超过10万元。
在乡贤、“村民明星”的带动下,当地不孝不敬的少了,互助友爱的多了;投机取巧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沉溺酒桌牌桌的少了,积极发展产业的多了……巫溪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让乡亲们生活“甜”起来、关系“亲”起来,乡风民俗也“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