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装备 >

在华北大地编织“水网”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时间: 2023-01-07 05:56:25

原标题:南水北调工程已成为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的生命线(引题)

在华北大地编织“水网”(主题)


(资料图片)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2022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配套的河南省安阳市西部在地图中查看调水工程将南水提上太行,一渠好水接续润泽红旗渠的故乡。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8年来,持续扩大调水综合效益,依托南水北调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沿线受水区不断完善配套工程,国家水网加速构建。随着“渠成水到”,华北大地上形成了一张张大小不一的区域水网,受水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成为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的生命线。

水来了,“钧瓷之都”不再靠雨水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钧瓷之都”。“过去制作瓷器用水都去驺虞河里拉水,河水干了之后,只好打深水井,电费高,水质差,便选择水窖接雨水用。”禹州供水公司神垕水厂董事长王敏霞说,“雨水也不够用,瓷器生产企业只好从30公里外拉水,每吨水近40元,很多企业支撑不下去。”

2015年1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向禹州市和神垕镇正式供水,年平均供水396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古镇缺水问题。“现在用南水烧制的瓷器釉表面光滑剔透,品质极佳,产品价格比以前提高了20%到30%。”神垕镇金鼎钧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丙建说。

截至2022年11月底,神垕镇累计使用南水2004.48万立方米,充足的南水让当地钧瓷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该镇目前拥有260家钧陶瓷企业,年产钧瓷150万件以上。各类陶瓷衍生产品年产值达28亿元,该镇也获评“全国农村100个小城镇经济开发试点镇”。

东中线一期工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力沿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河北省关停并转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和养殖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工业。邯郸钢铁、马头电厂、定州华电、保定长城等骨干工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为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创造了空间。

水来了,一座座大棚连成了片

今年,河北省魏县双井镇李照河村农民李俊平家的优质高产水稻亩产量达到了1000斤,利用水稻秸秆试种出的赤松茸每斤卖到了25元,腰包比往年鼓了不少。东中线一期工程置换出大量地下水和地表水,原来被挤占的农业用水退还于农业,提高了沿线地区农田灌溉保证率。

2016年6月,魏县配套工程南水北调水厂正式切换南水。通过优化配置各种水资源,魏县充分利用黄河水、卫河水和岳城水库水,建设起“全域水网”,串起全县数百个村庄,大力发展农作物经济。魏县把优质高产水稻在试种基础上扩大到5000余亩,传承河北大鸭梨之乡美誉,把果树面积扩大到了20万亩,一座座农业蔬菜大棚连成了片。

“截至目前,魏县使用南水近9000万立方米。去年,魏县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魏县南水北调水厂经理熊志军说。

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魏县双井镇不仅在水稻种植模式上创新,还将打造集景观、游玩、农学、耕作于一体的稻香故园,发展乡村旅游,多业态增加农民收入。

水来了,直接受益人口1.5亿

从万米高空俯瞰,东中线一期工程如两条巨龙蜿蜒千里。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东中线一期工程目前累计输水超58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5亿人,初步构筑起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

在水利部的科学指导下,工程沿线地方政府依托东中线一期工程之“纲”,初步织就起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区域骨干水网之“目”,以重点调蓄工程和水源工程为“结”,不断编织出我国从南到北,从城市辐射乡村的两条带状水网。

水资源短缺的京津冀,就正在受益于这样的水网。

北京市建成了一个沿着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的输水环路,拥有向城市东部和西部输水的支线工程,以及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累计接受南水84亿立方米,1500万人受益。

82亿立方米南水源源不断输入天津后,1400万人受益,天津市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线一期工程、引滦输水工程一横一纵为骨架横卧的十字型水网。

中线总干渠与配套工程相连,在河北省形成了一个梳子状的水网。河北省3200万人受益,500多万名群众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

标签: 南水北调 直接受益 优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