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修小补”的小摊子,需要社会各方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今日最新
原标题:寻找“小修小补”的小摊子,需要社会各方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北京晚报记者 耿诺 实习记者 夏骅
(资料图)
缝补衣服、修鞋、配钥匙、修伞……日常生活中,市民经常会碰到这些虽然不大、却十分影响生活的小事儿,但接地气的“小修小补”摊位却越来越难找。近日,商务部表示,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这些小摊现状如何?上周末,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现状一 不固定 市民可能会扑空
王师傅在宋庄路附近摆摊近20年,他的手上明显能看出常年风吹日晒的痕迹。“这钥匙多少钱配一把?大概要多久能配好。”临近中午,一位市民凑到桌前询问。王师傅眼皮一抬便脱口而出:“7块钱,3分钟。”
说罢,他接过钥匙、卡住模具,眯着眼操作起来。随着机器发出“嘶嘶”响声,金属屑末四溅,不一会儿就布满了机器和桌面。
这个摊位,并没有出现在网络平台上,都靠邻里之间口口相传,而且他的摊位也并不固定,有时候会“流浪”到别的街区,或者不出摊。“我刚搬过来,找了半天才找到个配钥匙的地儿,真是一路问过来的。”住在宋家庄附近的刘女士一路问着找到了王师傅。但由于流动摊位并不固定,居民很有可能会扑空。“能在网络平台上搜到的配钥匙固定摊都在几公里之外,配钥匙3分钟,来回半小时,全都耽误在路上了。”刘女士庆幸自己还算幸运,赶上了王师傅出摊。
现状二 房租贵5000多元租10平方米
郭师傅在广渠门地铁口附近租了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门面,但随之带来的却是房租压力。
这10平方米,比想象中还要紧凑——摆上吃饭的家伙什儿、一个人坐下之后,郭师傅的店里就只能容纳一名客人了。“别看门脸儿小,每个月租金还要5000多块,成本太大。”郭师傅边打磨钥匙边说。记者仔细数了一下,郭师傅店里配钥匙的价格在10元到200
现状三 安了“家”“小修小补”重回身边
李师傅在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二楼修鞋。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务中心前身是一处电子音响卖场。2017年变身成为生活服务中心后,一层主要是销售果蔬生鲜和食品的摊位,二楼主要卖针头线脑,再提供一些必要的生活服务。修鞋配钥匙、修表裁衣服的都集中在这一层。
附近居民来一趟,就能解决七八件让人头疼的小事儿。
“我7点才下班,这鞋就先放这儿吧,修好之后我微信联系您来拿。”位置稳定、租期固定、品质过关,李师傅在这儿干了好几年。
专家观点
“小修小补”
规范有序回归不能“一刀切”
一边是“疏整促”推进治理,一边是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过去这几年,虽然仍旧有一些摊位尚未得到治理,但也有很多区属企业、街道、社区主动帮“小修小补”摊位安置新家,为他们遮风挡雨。如何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专家表示需要政府和街道支持和帮助,提高“小修小补”摊位质量和水平,给居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2月16日,在商务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如何才能让接地气的“小修小补”摊位和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相融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对记者说,对于这些薄利的小本生意,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和街道可以将这些便民服务聚集起来进行升级改造,既便民也美观。
“同时,也要适当控制数量和质量,不能像之前摆摊那样无序,给市民提供优质的便民服务。”王晖表示,对于不同的区可能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采取分区域、分时段的柔性管理方式,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