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生育补贴应当跳出户籍算“大账”
原标题:发放生育补贴应当跳出户籍算“大账”
【资料图】
老鹰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接受媒体采访,就加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提出了多项建议,如鼓励男女产假同休,共担家庭责任;生育支持政策不要有孩次之分;改变地方生育支持政策的户籍门槛,对新老市民育儿给予同等支持,等等。
在我国生育率不断走低的情况下,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谈及生育议题,提出意见建议。作为人口发展研究专家,贺丹委员提出的多条建议让人眼前一亮。如生育支持政策不要有孩次之分,针对的是只支持生二孩三孩,但如果生一孩体验不理想,恐怕很难再生,所以支持生一孩也重要。
再如,针对多地支持生育政策中,发放生育补贴等惠民政策,对象仅限于本地户籍居民,贺丹委员希望新的家庭福利政策,不要成为新的“二元分割”政策。这条建议也很重要,由此可见贺丹委员研究各地生育支持政策很细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予以明确指出。这对完善相关政策、建设生育友好社会有积极意义。
生育补贴只发给本地人,这是多地“生育新政”的一个共同特点。为什么这么做?似乎不难理解。由于外地人生娃后,生育登记在户籍所在地,而不分户籍发放补贴会增加地方财政支出,所以,发放生育补贴的地方,一般会把外地人排除在外,以免“自己花钱,别人沾光”。
这其实算的是“小账”,即只考虑自己的“生育政绩”和财政支出,没有从更多角度去算“大账”。外地人来务工,既为当地提供了劳动力,也为税收作出了贡献,因此在制定惠民政策时,不该有户籍之分。只有承认外地人的贡献,并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应的支持、优惠,才能彰显包容心胸,提升地方形象。
再如,补贴外地人生育也利好本地。不少外地人虽然没有本地户口,但长期生活在此,是“事实上的本地居民”。外地人在本地所生的孩子,即便生育、户口登记在外地,但因为人在本地,实际上均衡了本地人口,也将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此外,随着户籍政策不断放开,这些也是最有可能率先落户的外地人。
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户籍只能证明“是哪里人”,但不能证明“人在哪儿”。对人才和劳动力短缺的城市而言,需要实际的常住人口,而不是纸上的户籍人口。不能仅仅因为户籍不在此地,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能享受和本地人口同等福利。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讲,与其只补贴本地人生育,不如跳出户籍补贴所有常住人口生育。
贺丹委员还从城市吸引人才、提升竞争力的角度,建议给予新老市民育儿同等支持,这也是一种算“大账”的态度。近年来,有不少城市参与“人才争夺战”,就是出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考虑。如果围绕生育支持政策“做文章”,让外地人从中感受到平等和温暖,对于城市“引才工程”会有很大助力。
另外,中国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每个地方都要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只有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结构趋向合理,人口流动才会让各地享受红利。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支持生育最好不分户籍,在其他地方作出示范。如果中央财政拿出生育补贴专项资金,不分户籍支持生育,不仅有示范作用,也能支持欠发达地区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