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美食 >

供给观察:咖啡产业链上的“中间机会”-全球视讯

来源: FoodTalks 时间: 2022-11-24 15:53:45

咖啡豆图片来源:Pixabay

国内咖啡需求的快速增长给产业链中上游带来了连锁反应,它自下而上地刺激了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资源重新组合、更新。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产业链需要更多具备整合能力的中间商对上组织生产资源,对下对接订单需求。京东京造的自有品牌咖啡产品成为这个整合趋势的一种缩影。


(资料图片)

国内咖啡市场的快速增长,正在越来越多地将其影响力辐射到产业链中上游。

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本土市场加快了国内咖啡主产地云南的成长。一方面,种植、产业及市场等相关的信息越来越多地向云南产地聚集,这有助于当地生产管理技术的提升,以及咖啡品种的更新、优化;另一方面,云南产地跟产业链中下游的联结也更加密切。消费品牌如三顿半、永璞、瑞幸等及国内大型咖啡烘焙商都与云南的规模化咖啡庄园有合作。

云南咖啡产业的变化是对国内正走向整合的咖啡产业链的一种折射。国内整个农产品的上游也都在发生着类似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中间环节不可或缺,它们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李华所在的公司正是扮演这样一种角色。

在他看来,国内咖啡消费热潮的兴起,给上游各环节都带来了升级机会。具体到加工工艺上,国内咖啡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工厂生产能力都在向更专业、更细分的方向上发展。这些工厂慢慢地已经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未来肯定是好的工厂规模越来越大,差的工厂被市场淘汰。但与此同时,整合各路资源的中间商还是相对稀缺的资源。

这与咖啡的产业链结构有关。

作为一种需要深加工的农产品,咖啡豆从庄园种植出来到最终流通进入消费市场,中间需要经历多个加工环节。李华将咖啡终端消费品上游的产业链分成了三个部分:

首先是咖啡豆的产地大宗贸易链条。在这个环节里,咖啡豆采摘下来后并不进行烘焙等加工,而是以鲜豆或者简单处理后的白豆形式进行交易。它属于原料产品。

其次是原料豆的加工、烘焙链条。在这个环节,咖啡豆根据下游食品工厂的需求进行原材料加工。例如,这个链条上生产出的咖啡粉、咖啡液、咖啡豆等产品,主要作为原材料供应给下游制作冰激凌、面包、饼干等食品生产公司,或以烘焙咖啡豆作为原材料的咖啡馆。

最后则是针对于咖啡消费市场的深加工链条。这个环节上的工厂在上一个生产链条基础上,对咖啡加工豆做进一步深加工,为市场提供速溶咖啡、冻干咖啡粉、咖啡浓缩液、挂耳等终端消费品。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咖啡产业已经建立了一套分工细致,且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咖啡生产、加工、流通供应网络。这个网络也形成了区域聚集效应,目前规模化的咖啡工厂主要聚集于苏、皖、浙、鲁等华东地区。

不过,在传统的产业分工中,每个环节只完成局部的工作,生产资源相对分散。随着市场的变化,它逐渐不能满足当下咖啡消费市场的需要。其中一个突出的变量是咖啡零售产品的多样化,它在客观上为国内咖啡产业体系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

李华形容现在咖啡上游的产业体系就好比一颗特别大的菜,你把他剁碎了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卖给消费者。举个例子,我们正在研发咖啡萃取液,它原本加工出来是用于添加到饼干、冰激凌等食品里面的。以前没有人会想到用它直接兑水稀释成咖啡来喝。

这类咖啡零售产品最先兴起于日本、韩国市场,这些年当国人对咖啡日常需求量和依赖度提升之后,它才逐步被中国的创业者推广开来。

与此同时,一些本土创新的产品形态如冻干咖啡粉的流行,在迅速打开市场的同时,需求量也有所增大。从工艺上来说,这类产品并不需要全新的工艺,例如像三顿半的产品,以前就是做三合一咖啡的原料,只不过它现在的产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提纯提精了。但跟咖啡萃取液遇到的问题一样,此前这项生产能力并不与下游消费端直接对接。

随着国内咖啡市场持续被打开,下游品牌方和上游的工厂彼此之间相互需要的趋势愈加强烈。

对于品牌方而言,找到直接的生产方有助于其降低供应端的成本。新兴的咖啡零售产品,在生产环节往往都需要经历三、四道环节。在现有的供应网络里,这些部分需要在不同的工厂间生产完成,如果品牌方能有效整合这些生产资源,提高效率,它可以通过控制加工环节的成本来平衡上游原材料的成本;而对工厂而言,品牌方根据市场动态反馈回来的需求订单,有助于其进行产线资源的整合,并提升产能。

在这个过程中,李华所在的公司抓住了与京东自有品牌京东京造的合作机会,介入产业链中扮演起那个承上启下的角色。

京东京造巧克力三重奏咖啡豆

图片来源:京东@京东京造官方自营旗舰店

京东京造从去年开始便已推出了自有品牌的咖啡产品。从渠道做品牌的角度而言,咖啡是个值得挖掘的品类。

一方面,国内不同价格带的咖啡产品及业态大量涌现,它们快速培养起中国顾客对咖啡的成瘾性;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内看,国内的咖啡需求尚未出现明晰的分层,对应的咖啡文化也刚处于成长阶段。大众对于咖啡的追逐既有赶时髦的成分,同时也看中价格。

基于这样的市场特征,京东京造的咖啡选品定位上,主要聚焦于一二线城市中产日常的咖啡需求。在价格带的选择上,京东京造也兼顾了当下的市场消费偏好,主打的是质价比策略。例如其今年新出的咖啡豆单品,主打大包装504克,定价也比咖啡消费品牌的同类型产品便宜。其冻干粉产品单颗算下来定价不到4元。

基于京东京造提供的订单,李华所在的公司在上游联合了8家工厂。其中既包括咖啡豆的烘焙、加工商,也包括咖啡终端消费产品的深加工商等多个环节的工厂。它们围绕京东京造的订单需求有机地运转起来。

这种联动性的优势,在今年上海疫情管控最严格的时候表现了出来。李华介绍,目前他们采用了双厂工作制。即同一款产品分别在两个产业聚集区有工厂进行生产。当上海的工厂因疫情原因不能开工的情况下,他们在烟台合作的工厂能够及时补上这个空缺。

“撬动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订单,我们跟京东京造是相互成就,如果没有京东京造的订单需求和消费数据支持,我们无法判定出来市场的变化、方向”,李华说道。

在这项合作中,双方基于各自的发展目的走到一起。他们身后折射出了一个更大的趋势——咖啡上游的贸易、加工产业链,正基于新兴增长起来的市场需求做进一步的产业整合。(文中李华采用化名)

加入微信群

关注公众号

点击获取更多全球食品资讯

标签: 快速增长 承上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