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巴中在线 > 新闻频道 > 巴中新闻 > 要闻导读 >正文

巴中大力推进“深度普法”纪实

时间:2014-11-09 10:47:12     作者: 87371378    来源:巴中日报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法律七进”是推进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的基础性工程。巴中市以“五优”举措为突破口,竭力破除普法工作形式化、僵硬化、表面化等传统难题,大力推进“深度普法”,切实构建“法律七进”新常态,竭力营造全民守法社会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

  优化机制 构建责任体系新常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度普法”,让法律进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为统筹城乡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为此,以“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为出发点,巴中市构建了“217N”责任体系,制定“法律七进”三年行动方案。“217N”即两个纳入(把“法律七进”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核,把法律知识学习纳入重大问题决策失误问责范围);一个抓总(“法律七进”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抓总);7个牵头(“七进”分别确定牵头单位);N个责任单位(“每一进”的各项工作都确定具体责任单位),每一个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都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比如,“法律进机关”责任落实以后,每期领导干部、司法执法人员和公务员培训都开设了法律知识课程,各级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部门办公会全面落实了会前学法,党委、政府和工作部门全部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把学法、用法、守法情况纳入了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内容,考察任用干部把法律素养作为重要条件。按照责任分工,市依法治市办和市司法局先后4次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通报表扬了8个先进典型和5个敷衍塞责单位。普法责任体系的构建,改变了“法律七进”时冷时热现象,形成了常抓不懈新常态。据统计,全市每月开展送法到村到户1万场次以上,发送普法短信50万条以上,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0万份以上。

  优化载体 构建普法形式新常态

  以增强“法律七进”的针对性、传导性为重点,突出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体验性,优化载体,构建新常态。在机关单位,开展争创“十佳学法用法机关”、“十佳法治人物”、“十佳守法模范”活动;在学校,开展“法与我同行”、普法维权“六个一”、争创“十佳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在农村,开展实施“七个一”工程、争创“十佳以法治村示范村”活动;在社区,开展“六个一”工程、“一站式”法律服务、争创“十佳依法治理示范社区”活动;在企业,开展定期法律体检、开通职工维权热线、争创“十佳守法经营企业”活动;在寺观教堂,开展“文明、和谐、守法”联创活动。南江创建的农村“五小”普法形式,通江创建的“法律赶场”、“学生带法回家”,恩阳创建的“法制早班车”,巴州创建的学生法治手抄报、模拟法庭进校园,平昌创建的“一线普法”,市司法局总结推广的“法制宣传综合体”模式,先后被部、省主管机关肯定,被《中国司法》、《法制日报》、《四川日报》等媒体报道。普法载体的优化,形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新常态,目前,全市每月仅法治文艺演出就达300多场次。普法的深入,促进了矛盾纠纷的化解,全市每月成功调处民间矛盾纠纷2500件以上,调处成功率达98%。

  优化内容 构建适应需要新常态

  为了使“法律七进”的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性、针对性,我们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并推广“订单式普法”、“问题式释法”等经验,构建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法律需求的普法新常态。对各级领导干部,重点是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职人员,重点是学习依法办事、依法履责的法律法规;对在校学生,根据不同年龄特征确定学法内容;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要是普及依法经营、守法经营的法律法规;对社会公众,主要是宣传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使这些内容入脑入心,我们每年组织一次公职人员岗位法律知识考试或考核;选聘优秀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对农村群众切实开展劳动合同、安全生产、依法维权等专题法律宣传,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在城镇社区,结合各个时段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开展以案说法,现场释法;全面推行“法制副厂长”模式,大力培育企业法治文化。普法内容的优化,提高了普法效力,促进了人民群众遇事找法的自觉性,仅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的12348法律服务热线,每月就接受电话咨询3500人次以上;全市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基层司法所每月接受法律咨询的人数都同比上升20%以上。

  优化宣传 构建守法光荣新常态

  努力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责任和最终目的。为此,我们以舆论导向为重点,深度推进“法律七进”,竭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新常态。巴中日报创办了“法治周刊”,开设了“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巴中”专栏、“法律法规摘录”专栏。巴中电视台在巴中新闻节目开设“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巴中”专栏,在综合频道开设“法制纪事”专栏。巴中广播电台对“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各项事业”的标语滚动播报。新华网、新浪网、四川新闻网等巴中频道开办各具特色的依法治市专栏。各级各部门充分借力移动、联通、电信等现代通讯和公交车、出租车站台等,以短信、LED显示屏、户外宣传栏等形式展示法治名言警句、生动事例。“法治广播村村响”、“乡村法治俱乐部”、“法治文化茶园”、法治文化大院、普法QQ聊天室等普法方式各具特色。统筹规划、启动建设了一批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等特色亮点工程。优化“守法光荣”导向,不仅提高了普通群众的法治观念,也促进了特殊人群的守法意识。全市1560名社区服刑人员无一人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以上。890名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坚持“送法惠民生”,“决不让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以20%的速度增长。恩阳区开展的“法律援助直通车”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栏目专题报道。

  优化绩效 构建靠法治理新常态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坚持“普治结合”、“普治并举”的法制宣传新要求,让“法律七进”的绩效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活生生的现实之中,有效构建靠法治理新常态。各级党政机关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提高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政法系统建立“五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公安局长、司法局长、监狱长)接待日”制度。政法机关成立纪检监察和案件督查督办室,健全案件评查、错案与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制度。审判机关建立了审判流程、判决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检察机关推行重特大案诉讼改革措施,公安机关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守法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开执法自由裁量权标准,一大批执法单位公开了执法依据。巴州区“五打破五建立”社区扁平式模式、南江县矛盾节分化解“6+N”联动机制和“村规民约”“四我”模式、经开区法律案件集体会诊模式,体现了社会治理新气象、新常态。比如,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我们积极探索第三方调解机制调处化解医患纠纷,成立了市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医调中心成立不到一年,共调处疑难重大医患纠纷案件15件,调解争议额1215万元,最终调解赔偿额为531万元,调解成功率、调解协议履行率均达100%。

关键词阅读: 巴中 大力推进 深度普法 纪实

你有微信?通过微信可以学习财经知识,锻炼交易技能:关注公众号招金财富(微信ID:bwp816)财富伴您左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