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第二次探月潮 揽回众多无价宝
人物档案
吴伟仁,生于1953年10月
平昌县得胜镇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1975年,吴伟仁被推荐至中国科技大学读书。他放下锄头,卸下干了一年半的生产队长职务,告别父老乡亲,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村道,走出大山,追逐自己的飞天梦想。
人类有两次探月潮。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到1976年,美苏参与,最大成就是阿波罗计划实现了人类登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克莱门汀号发现月球南北极有水分子存在,从而引发了第二次探月潮。此次探月潮,应用了很多新技术,可谓是重新发现月球。潮流之中,中国的探月工程也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并分为“绕”“落”“回”三期实施,其中,自嫦娥二号任务开始,吴伟仁便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负责总体技术方案制定,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地面大型试验验证等。
探索这个38万公里外的荒漠星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吴伟仁曾说,探月工程不能总想立刻拿回点什么,探月工程本身没赚钱,但我们“揽回”了众多无价之宝,中国探月的控制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等若转到民用中去,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吴伟仁在航天测控通信及航天系统总体设计领域从事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他提出并首次实现用一颗卫星开展多天体、多目标探测,获国际首幅7m分辨率全月立体图,使我国首次完成拉格朗日L2点和4179小行星探测,开辟了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对于接下来的任务,吴伟仁表示是按计划在2020年之前发射嫦娥五号,完成“绕落回”的“回”任务。嫦娥五号的难度,在于月球采样、月面起飞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而至于探测火星的计划,也在论证过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