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巴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王晓荣
图为农民工给王晓荣(中)赠送锦旗
自2003年踏上为农民工维权这条路以来,王晓荣将维权成功的标准定义于权益受到侵害的农民工是否拿到赔偿的钱或者拖欠的工资。因为他的执著和坚持,创下了极高的维权成功率。12年时间,辗转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6个城市,跋涉近百万公里,累计为2万多名巴中籍伤亡农民工索赔1.4亿元,帮助4万余名农民工追回欠薪3.4亿元。他被巴中市百万外出农民工亲切称为“兄弟”和“救命恩人”,56面锦旗、300多封感谢信以及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褒扬!
然而,这位一直奔走在路上的“维权勇士”,最大的心愿竟是希望自己失业——“如果有一天,不再有农民工欠薪的事情发生,农民工不再找我为他们维权,那么,离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远了,我也可以安心养病了。”
一段成长史:自学成才走上维权路
“我生在农村,从小就知道农民的不容易,所以特别关注农民的事情。”今年46岁的王晓荣出生于巴州区顶山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去参了军。1991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原巴中县石油公司。1996年7月,王晓荣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四川大学法律本科文凭。2003年3月,一个民间社团组织——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进入王晓荣的视野,该中心要在各市设立分中心,王晓荣欣然加入巴中分中心,从此正式踏上专门为农民工维权的道路。
2003年10月,王晓荣开始第一次为民工维权。当年,巴州区花丛镇19岁的廖军在山西太原市清徐县铜戈村一暖气片厂被1600多度的热浪烫死。“当地村支书见他家太惨了,请我帮忙维权。”王晓荣回忆说,“当时厂方只同意赔偿3.2万元。我翻开书本一条条地比,磨了3天厂方才同意追加到9.2万元。”王晓荣告诉记者,当廖军的父亲拿到全部赔偿金后,竟“扑通”一声给他下跪谢恩。
首次维权成功,让王晓荣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从此,他拿起书本更加刻苦地钻研法律知识。随后3年,他成功为20多名伤残农民工维权。2005年,市划拨财政经费正式成立了巴中市农民工维权救助中心,并指派他代表巴中市政府奔赴全国各地为外出务工的巴中籍农民工免费维权。
转型成功,王晓荣归结于在部队文工团的经历。“军人天生就有一种正义感,舞台上练就的临场应变能力让我在维权谈判中应对自如,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我能和不同地方的人顺利沟通,记台词练就的记忆理解能力更是为自学背诵法律条款打下了坚实基础。”王晓荣说,“我从小就喜欢与人辩论,反应也快,也喜欢法律方面的东西,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喜欢管一下,爱打抱不平。”上世纪90年代,王晓荣有一个小学同学在山西煤矿受伤腿残了,没有得到赔偿,加之农村很多亲戚都在外面打工,几乎每年春节都会听到他们的类似遭遇。从那时起,他就想将来要专门去帮他们说理。
仿佛维权这条路就是为王晓荣准备的,一切都是那么机缘巧合。但他没想到的是,这条路一走就是12年,他把一生中最宝贵、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光都投在了为农民工维权的事业上。频繁重复的维权之路,周旋在各种利益关系之间,常年的奔波让他疲惫不堪,还要忍受溃疡性结肠炎的痛苦。王晓荣很多次都想过要放弃,但每当接到维权的指令,出函、订票、打电话联系相关人员……他又本能地恢复了在维权中的那种紧张和坚毅状态,消极想法瞬间飞到九霄云外。
王晓荣的QQ名很有意思:“草根狄仁杰”;QQ签名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为老百姓说话,更要把老百姓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办好!他希望自己能像狄仁杰那样为普通百姓的合法权益讨公道。他说他从不后悔走上维权这条路,“人活在世上要干一些事,而我干的事就是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