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毓岚先生为北京朝阳区和平街一中高级退休教师。他曾连续四届任朝阳区政协委员,被评为“感动朝阳十大新闻人物”。 毓岚先生热衷于教育、文化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热爱收藏从娃娃抓起”系列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昨天,朝阳区和平街一中高级退休教师、末代皇帝溥仪之侄爱新觉罗·毓岚先生,在郭沫若纪念馆举办了一场个人收藏展。展览中溥仪大婚礼节单(见图)、醇亲王治家格言都是毓岚先生的独家收藏。据其介绍,这些文物当年曾被“抄家”掳走,“文革”结束后被归还。
爱收藏的语文老师
昨天是郭沫若纪念馆的闭馆日,因为爱新觉罗·毓岚先生的个人收藏展开幕,小院里热闹异常。观众大都是毓岚先生的朋友和教育口的同事,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金老师。
毓岚先生又名金毓岚,1948年12月生人,出生于醇亲王府,系末代皇帝溥仪之侄,他的祖父就是清末摄政王载沣。毓岚先生做过知青,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回城,成为一名语文教师。
因为家学渊源,毓岚先生从小受父辈国学启蒙,后来喜欢上收藏。这次展览展出的500余件套文物,是他几十年收藏的精品。“我是一个语文老师,在学校时,为了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国学魅力,我那时经常会拿一些藏品给他们讲里面的典故。”
对于收藏,毓岚先生完全持一种娱乐态度,他也奉劝其他藏友,不要把收藏当成发财的机会。
溥仪大婚礼节繁杂
在展览中,一折红色的溥仪大婚礼节单引起众人围观。只见单子上用隽秀的楷书写着婚礼的每一个细节安排和人员分工。毓岚先生介绍,这张礼节单是他从家里的废旧报纸里抢救出来的,可能不算是珍贵的文物,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922年12月1日,溥仪与婉容大婚典礼举行。溥仪结婚时,清王朝虽已被推翻多年,但由于他仍旧保持着皇帝的尊号,所以对内、对外依然称为大婚礼。结婚时的一切仪礼,仍按清朝的旧例来办,所以有很多繁杂琐碎的环节。不过毓岚先生表示,这单子上的礼节我们今天看来很繁杂,但与历史上其他清帝相比还是差远了。
展览中,第一代醇亲王手书的治家格言同样引人关注。里面头一句就是“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这种视财如祸的观点让现代人看了也不禁反思。
毓岚先生说,他收藏的溥仪大婚礼节清单和治家格言,都是后来落实政策返还回来的。
溥仪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贤亲王奕譞之孙, 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