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资讯 >

作弊行为在拆除社会诚信的基石

来源: 成都日报 时间: 2020-06-19 14:57:56

连日来,有关考试的话题频频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因为疫情,不少大学的期末考试转至线上平台。新的考试方式却催生了新的作弊途径,在网络上,花两百元就能买到教师提前上传的试卷和答案;不仅如此,视频网站上还有Up主们分享的“干货”,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考试时的“搜索引擎自由”。

在传统考场,作弊的方式是夹带小抄;到了线上,则演变为找Bug、改代码、用插件,五花八门的作弊方式令人震惊。但无论什么场合、什么类型的考试,对待作弊行为都应该是“零容忍”。作弊不仅让考试丧失了原有的价值,更违背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共同追求、违背了诚信原则。

考试作弊历来是严禁行为,从学生守则到国家法律都有明确规定,刑法中亦有组织考试作弊罪条款。在考试文化空前发达的当代社会,人人都懂考试不能作弊的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作弊行为的态度却是摇摆不定。

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历史上,考试是用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现如今,考试已全面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大众化的社会管理手段。几千年的考试史,同样是几千年的作弊史。从历朝历代的科举舞弊案到近段时间的艺人仝卓高考身份造假事件、中北大学学生作弊被抓坠亡事件……人们一边对作弊行为嗤之以鼻,一边却前赴后继、顶风作案。无论大考、小考,作弊向来都不是新鲜事,甚至还有人像那些Up主一样把“作弊经验”作为谈资进行分享。

对作弊的态度变化,其实是以个人利益是否受损作为参考的。在高考这样的国家级考试中,监考严格、作弊风险成本高,且考试结果事关教育公平,高考舞弊自然是人人喊打,因为作弊者挤占了其他人的资源;但在及格线固定的大学期末考试中,监考相对宽松,考生之间不存在你上我下的竞争关系,彼此之间互相“帮助”、监考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常有发生。

因自身利益变化导致态度摇摆,实际上折射的是诚信原则的丧失、无以立身。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因为基石的缺失,作弊就成了个人的风险收益比问题,只要作弊的风险小于考试成功的收益,就会选择作弊。但实际上这不是一个选择题,考试作弊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既欺骗自己、又欺骗他人的不诚信行为。

诚信,是社会有序运转的保证。保证考试公平、教育公平,不仅需要考试制度的持续完善、监考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需要发挥诚信的道德调节作用。要加强对公民的诚信教育,特别要从低龄学童抓起,让诚信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都长成参天大树,真正成为我们立身之本。只有这样,“考试不能作弊”的共识才能演变为“考试不作弊”的共同实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