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斗导航到公交出行——5位交通人畅谈改革开放40年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题:从北斗导航到公交出行——5位交通人畅谈改革开放40年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
从老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公交车、收费站,到天上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海上的全方位救捞队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国新办22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王淑芳等5位交通运输行业代表围绕“与交通运输改革发展共成长”,畅谈行业成就和个人不平凡的经历。
王淑芳:见证北斗导航成为未来璀璨之星
“1994年初见你时,你是那么弱小,但我有预感,你一定会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这是今年年初,王淑芳写给北斗系统的一封信。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导航中心副主任王淑芳参与两代北斗系统建设,一直致力于推动北斗产业化发展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她参与的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8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性能已与GPS相当,可为交通出行提供高可靠、高精度的定位、测速等服务。
“未来自动驾驶需要更精确的导航系统,这不是国外的系统能够提供的。”王淑芳说,北斗系统已经在生活中普及,要进一步提升精度,达到毫米级。
王淑芳介绍,北斗系统已经向国际延伸,2014年被列为国际海事第三个全球系统,将来一定会走出国门,和GPS一样成为全世界的、全方位服务的导航系统。
姚泽炎:“金牌引航员”亲历长江航运巨变
“我亲身经历了长江港口的航运巨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被誉为“金牌引航员”“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的长江引航中心高级引航员姚泽炎说。
姚泽炎介绍,改革开放之初,长江口引航的外籍船舶几天才有一艘,现在每天都能引航一到两艘;以前只有一到两万吨的船,现在都是几十万吨的船。
姚泽炎结合长江航道地形复杂、潮汐多变的实际,创造了“姚泽炎安全引航操作法”等十余项技术成果,创造出在狭窄、弯曲、复杂的内河航道上把吃水最深、船体最宽、船身最长、吨位最大、上部建筑最高的船舶安全引领进出长江的多项纪录。
“最近我引航了一艘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级运沙船出长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姚泽炎说,从1978年到2017年,长江的港口吞吐量提升了30倍,一年进出长江的海轮数量达到6万艘,南京至长江入海口的航道水深由7.1米提升到12.5米,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钟松民:出生入死中屡创海上救捞奇迹
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4000吨起重工程船“华天龙”总监钟松民,是我国海上应急救助抢险打捞专家。工作25年来,钟松民在海上抢险打捞中出生入死,屡创海上救捞奇迹。他攻坚克难完成众多重大打捞任务,成功打捞举世瞩目的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带领团队在海上连续奋战十个多月,成功完成57000吨散货船“夏长”轮的整体打捞工程。
“我国救捞队伍刚成立时只有120人,发展到现在空中有飞机、海上有船舶、水下有潜水的立体救助系统。”谈到我国救捞队伍的发展,钟松民十分感慨。
钟松民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救捞队伍救助中外遇险人员4万多人、遇险船舶3000多艘、打捞沉船100多艘,成为海上安全保障的第一道防线。
杨苗苗:投身城市公交见证百姓出行之变
杨苗苗是安徽蚌埠公交集团107路的驾驶员。在杨苗苗看来,改革开放40年来,公交的变化是老百姓最直接感受到的,公交出行越来越便利,乘客的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
杨苗苗以前开过汽油车、柴油车、燃气车,现在开上了13米长的纯电动车。她说,城市里公交场站面积不断增加,推出了服务学生群体的特制公交线路、微公交,在背街小巷把乘客直接送到家门口。
在行车途中,杨苗苗给自己定下规矩:不开赌气车、英雄车、病车上路,不抢点、压点,不违章。她摸索出了40字“安全操作技巧”、36字“节能三字经”以及“五心、六看服务法”等,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们。参加工作24年来,她服务乘客400余万人次无投诉,安全行车80余万公里无事故,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城市公交“十佳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
方秋子:“秋子服务”映射国家高速公路发展
“您经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时,需要多长时间?在我的班上,每辆车不超过2.5秒。”方秋子是北京首发集团京沈分公司的收费员,也是“秋子服务”品牌带头人,她值班的岗亭坐落在通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的交通要道上。
为了给过往车辆提供最快捷的通行服务,方秋子努力练就“判别车型一眼准”“打票收费一手快”“唱收唱付一口清”“点钞识钞一指明”的娴熟技能,推动了首都高速窗口服务标准化。在她的带动下,窗口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秋子服务”品牌成为首都高速公路服务品牌标杆。
方秋子说,高速公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路网越来越密集,车辆越来越多。“在交通运输行业,我想通过‘秋子服务’去营造‘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通行环境。”方秋子说。
[责任编辑:孙满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