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热点 >

走街串巷 老党员“访”出50万字红色故事

来源: 时间: 2021-08-19 16:54:15

▲张守强(左)在接受采访。

衬衫口袋别着一支笔,一个封面泛白的记事本不离身……一大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就来到寻山街道城后村,走街串巷、步履稳健,开头第一句都是“您好老乡,咱们村有8位烈士,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

老人叫张守强,是一名71岁的退休教师,也是一名老党员。2008年,他拿起采访笔、本,自费坐公交或骑电动车,走遍寻山街道15个村子,采访散落在民间“原汁原味”的红色故事,整理成50万字的手稿,光采访本就写满了10多个。

“采写每个村、每个人的故事,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张守强说,历史是一个严肃的课题,采访前他会收集大量史料,翻阅县志、村志,在此基础上整理提纲,再进村采访。“写完第一稿,我会再去找村里的老人补充、修改,一般得第四稿才能定稿。”

采访时,张守强可吃过不少苦头,遭遇过“闭门羹”,有次还被当成诈骗犯轰出村去,但这一点不影响他去采访的决心。

听说在寻山街道一个与大海根本不沾边儿的福台山村,竟然出过一名船长,张守强顿时来了兴致,兴冲冲地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采访,结果却被“泼了盆冷水”——村民根本不待见他。张守强说明来意后,村民还反问道:“那都是老辈子的事了,聊它干啥,有用吗?”

第一趟算是扑了个空,张守强也没气馁,离开村里后他千方百计找来曾经的驻村干部当“说客”,劝说知道情况的村民聊一聊,这才让采访顺利进行。“这招还挺好用,第二趟去的时候有四五个村民愿意接受采访。”张守强说道。

比起采访时的一番周折,挖掘出来的故事更让张守强关注。原来船长叫张清平,在解放战争中他是荣成县支前民工大队的一位船长,负责人员和物资的运输,牺牲时年仅22岁。

“头一次知道俺村有这么一位英雄,觉得真光荣。”这段红色故事写完后,张守强第三次来到福台山村,把稿子交给村民们看。看着大家爱不释手地传阅着,张守强感慨道:“还好当时没放弃采访,如果不往村里跑,怎么能挖掘这么好的故事!”

每次出门采访,张守强的包里都装着速效救心丸。有的村子离公交站点太远,他得步行好几公里,每走几百米就要坐下歇歇,腰痛犯了更是直不起身子。“采访红色故事这事上瘾,停不下来。”谈起这些辛苦,张守强毫不在意。

作为“红马扎”流动党史宣讲队的一员,成稿后张守强还会把自己采访出来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传播出去。

放着安逸的退休日子不过,一直坚持采访红色故事、讲红色故事,他为的啥?

张守强祖籍是寻山街道青安屯村,被誉为“胶东刘胡兰”的少年女英雄张晶麟就出生在这里。革命战争年代,全村有37人为国捐躯,是远近闻名的“英烈村”。退休后,他最爱和村里老人讲讲烈士的故事,拉拉“红呱”。和往常一样,有天傍晚大家又聚在一起,可拉呱队伍里却少了一个人,张守强记得,缺席的是村里唯一一个参加过1954年国庆阅兵式的张学孔,一打听,老人前几天不幸去世。

那天,老人们聊的什么张守强一个字没听进去,他脑子里开始盘旋着一个想法。“我得尽自己所能,尽快地采访、整理红色故事,还要把红色故事传下去。”从此,张守强每每去村口拉呱都会带上纸和笔,收集、整理青安屯村的英雄故事。慢慢地,他的足迹遍布寻山街道。

在张守强的影响下,寻山街道越来越多“五老”人士加入到宣讲红色故事的队伍中来,组建张晶麟事迹宣讲团等特色团队,用一个个“家门口”的党史故事打动家乡群众。

有人问张守强,这么做图什么?张守强的答案很简单:“我是个教书的,教育下一代是我一生的职责,我要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红色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