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街推出8个历史印记系列短视频,打造本土化、定制化、可视化的鲜活教材 让党史学习教育直达一线、直抵人心
白沙街历史印记系列短视频让党员实现“家中学”“下班学”。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白沙街有这么多革命烈士,他们真了不起!”近日,8个时长3—5分钟的“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白沙街历史印记系列短视频,一推出就刷爆朋友圈,得到众多党员留言点赞。
作为五邑地区首个党支部诞生地、江门商文化发源地、江门老牌工业集中地,白沙街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如何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
近期,白沙街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教育阵地,通过本地人用本土方言讲述的方式,展示具有“白沙味道”的红色故事、奋斗故事,自编自导自演8个历史印记系列短视频,让党员、群众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重温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打造本土化、定制化、可视化的鲜活教材,让党史学习教育在“走新”中更“走心”。
打造本土“红色教材”
“在美丽的东湖公园,有一座革命烈士陵园——江门市英雄山烈士陵园。英雄山原名牛山……”当白沙街20多位党员群众聚集在纪念碑前,认真聆听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75岁的东成社区老党员区沛源激动地表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英烈。”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这样的场景在白沙街红色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阵地随处可见。
为了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教育阵地活起来、动起来,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白沙街趁热打铁,把英雄山烈士陵园、龚昌荣故居、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中共新会支部旧址、启明里、中山纪念堂、江门甘化厂、蛇山防空洞等8个地标放到镜头中,深入挖掘白沙党员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以微视频的方式讲述其背后催人奋进的感人故事,打造本土“红色教材”,使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
本地人讲述本地事
为了让微视频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白沙街采取“本地人+本地事”“普通话+地方话”的方式,广泛发动辖区党员群众参与到微视频的创作、编排和演绎中。据了解,参演的80人中,既有机关干部、年轻教师、退休厂长、社区党员和热心群众,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预备党员和中小学生。
雅怡社区预备党员周靖怡,是本次系列短视频主讲人之一,为了更好地展现老一辈革命者、奋斗者的精气神,录制前,她在家对着镜子反复熟悉台词、练习走姿;作为英雄山烈士陵园的讲解员,80多岁的老党员钟静霞随叫随到,不错过一场排练,把书面化的文字转化为贴近本地党员、群众的语言。
“为了拍好系列短视频,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逐字逐句反复琢磨推敲,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习了很多。”作为主创团队一员,机关党员伍丽媛多次顶着炎热天气到各拍摄点实地调研踩点、搜集历史资料,同时请教有关专家学者、见证人,让每一个微视频尽可能还原史实。
“这次参与其中的党员群众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他们最清楚白沙群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白沙街道党建工作办负责人表示,以本地人讲述本地事,将学习者变为传播者,就是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亲民、引起共鸣,从而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让党员实现“家中学”“下班学”
目前,白沙街共有8800多名党员,许多在职党员平时工作忙,而老党员又行动不便,集中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怎样用好系列短视频,上好五分钟“微党课”?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广大党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掉队”,白沙街将8个短视频作为街道党校和社区分教点的定制教材,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或同播的方式,让党员实现“家中学”“下班学”。
线下,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采取“请进来+送下去”的方式,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社区”“红色故事分享会”等主题活动,邀请辖区党员群众集中观看视频、分享心得。对于行动不便、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党员,社区安排党员志愿者开展“送学上门”活动。“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看了以后感触很大,觉得历史就在眼前,英雄还在身边。”老党员徐伯看完之后点赞说。
线上,整合“蓬江·党园”智慧党建系统、新闻媒体网站、微信群等载体平台,利用“互联网+”将系列短视频送入千家万户,发动广大党员线上学习打卡,营造“处处有课堂、时时被熏陶、人人受教育”的学习氛围,真正让党史学习教育直达一线、直抵人心。
据悉,白沙街系列历史印记短视频“上线”后,同步启动“最深印记”视频评选活动,广大党员、群众可以点击“蓬江发布”投票链接,为自己喜爱的短视频投票。目前,不少党员群众都收藏了链接,并开启“报到”模式,每天进行在线学习。(文/图胡晴晴陈明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