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县举行非遗民俗“送蛴蟆”文化活动
(相关资料图)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流传多年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动——“送蛴蟆”,又一次在蓬溪县文井镇白鹤林村热闹上演。
夜幕降临,锣鼓齐鸣、舞狮带路,一场盛大的“送蛴蟆”文化活动拉开序幕。乡亲们手持“蛴蟆灯”三五成群地汇聚在广场,一边欢唱着歌谣,一边将手中的“蛴蟆灯”送至河边,插入土中,象征赶走了“蛴蟆瘟”,祈求来年幸福安康、风调雨顺。蜿蜒的乡间小路,如同舞动的火龙,一路上灯影晃动,照亮着整个乡间道路,场面十分壮观。
“现在过‘蛴蟆节’已成为我们当地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全家都很期待,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专程回家,与家人一起制作‘蛤蟆灯’,并把“蛴蟆”送下河。”正在四川农业大学上大三的学生赵玉萍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蛴蟆灯”。“今年我没用传统的嫩竹制作,而是创新了‘蛴蟆灯’,写上了全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望。”赵玉萍说道。
“‘送蛴蟆’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医疗卫生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的年代,当地村民认为赶走蛴蟆会将疫病祛除,形成了赶蛴蟆保佑孩子健康长大的民俗活动,现已成为蓬溪当地民众祈求阖家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这既顺应民意,又是非遗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做实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务实举措。”文井镇党委书记何英告诉记者,2006年来,“送蛴蟆”这项民俗文化活动,举办规模和参与人数逐渐增加,已然成为蓬溪县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下一步,该镇将继续丰富“蛴蟆节”内涵,赋予浓厚的地方特色,扩大其知名度,让非遗民俗特色尽显、亮点不断,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前来参与。
据介绍,蓬溪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保护工作初见成效,至2022年已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遂宁市市级8项,蓬溪县县级58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0名。
举一盏灯,行一段路,吟一段简单的歌谣,许一个美好的心愿。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遗民俗“送蛴蟆”文化活动也逐渐演变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望。在当天举行的2023年蓬溪县非遗民俗“送蛴蟆”文化活动中,还开展了精彩的文艺演出、舞狮秀、坝坝宴等系列活动,更显“新年祈愿 春送祝福”的节日内涵。
(全媒体记者 杨雪雯 刘春燕/文 刘昌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