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有人开怀放歌,有人陷入回忆,还有人忙得停不下来,他们搭乘全省首趟红色旅游专列
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4月9日上午,全省首趟红色旅游专列从成都站1站台缓缓开出,到达目的地攀枝花后,车上的乘客们即将迎来一场为期3天的三线建设回忆之旅。旅途中,列车上的旅客都在忙什么?
忙碌不停的“攀二代”领队,“期待让更多人爱上攀枝花”
要“逮”住贾斌,并不容易。列车开出一个多小时,他还在忙碌。
作为从业多年的导游,贾斌对这趟旅行格外上心,提前一个多星期专心筹备,带着150多名游客坐上了这趟红色旅行专列。“要带成都的朋友去攀枝花走一走、看一看,好好感受一下三线精神。”
除了是这趟列车的总领队,贾斌还是一个“攀二代”。
“我父亲是一名三线建设者,1965年从家乡南充来到攀枝花,做过建筑工人,也当过煤炭工人,总之都是在建设一线。”从小耳濡目染,三线精神对贾斌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父亲每天忙碌,却很少向家人吐露工作上的辛苦,最常跟我说的就是无论在哪里,都要艰苦奋斗。”
经过多年打拼,贾斌和妻子终于开起自己的旅行社。攀枝花转型发展吸引了他的关注,2015年,他把自己的首家分公司开在了攀枝花。
起初,攀枝花直航的城市只有深圳,随着近年来开通直航的城市越来越多,贾斌的业务范围也扩展了不少,“现在一年能接待两、三万到攀枝花旅游的省外游客。”这趟旅程,他还邀请了20多位省外同行来攀枝花考察。
而说起为何没有瞄准省内市场,贾斌坦言,现今年轻人大多选择自驾,让老年人坐太长时间大巴舒适度不够,要想撬动更多省内游客,需要充足的运力保障。“ 期待成都到攀枝花的动车早日开通,带更多游客来攀枝花。”
用歌声伴旅途的旅客,“好耍攀枝花,还没到达已经开始期待”
王东 摄
“安逸得很!”踏上旅途,成都游客付梅满脸笑意。
拉着同行的朋友,付梅不停的拍照“打卡”,和家人实时分享旅途喜悦。“哪里有人在唱歌?”听到车箱另一头的歌声和掌声,付梅循声而去。
餐车里,游客们围坐在一起,唱起红色歌谣,一位游客“有备而来”,站在一旁用手风琴做现场伴奏。“以前只知道攀枝花是一座三线建设英雄城市,这几年朋友圈‘晒’攀枝花阳光的人越来越多,早就想去一趟了!”付梅说,听到红色旅游专列首发的消息,她立刻和朋友一起报了名。
“快来尝尝山药炖鸡,是攀枝花西区的苏铁山药!”一句吆喝,吸引了付梅的注意。“原来攀枝花不止有钢铁,有阳光,还有这么多好吃的、好耍的,还没到站,就已经非常期待了。”付梅翻开桌上的攀枝花三线建设旅游线路图,一边认真阅读,一边连声惊呼。
对即将开始的红色之旅,付梅满怀期待。“当年三线建设者们团结一致,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用脚步回忆历史,缅怀英雄,将这份记忆传递下去。”
一上车就给老战友发去视频的耄耋老人,“当年吃苦值得,现在日子越过越甜”
“老林,我现在在成都到攀枝花的红色旅游专列上,走的就是咱们当年修的成昆铁路!”车厢里,一位老人刚放好行李,忙不迭拿出手机,邀请远在山东济宁的老战友微信视频通话。
老人姓郭,内江隆昌人,已近耄耋之年。为了这趟旅行,他特意穿上了西装,系上了领带。“当年我们都是‘铁五师’的战士。”汽笛声声,老人的回忆跟着清晰起来。“1966年我跟随部队到攀枝花,参与建设成昆铁路。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同一年攀枝花出铁,那时特别自豪。”
铁路修好,老人很快随部队离开攀枝花,挥手作别后,却一直心系这片阳光地。1990年,老人退伍转业,带着一家人再次回到攀枝花,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了40多年。
电话另一头的“老林”,名叫林泉,是老人在部队时的副指导员。“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部队转业后就失去了联系。通过老战友通讯录,找了11年,前年终于找到他,这才加上微信。他也想来看看,但是年龄大了,身体不如从前。”说到这,老人抬手抹了抹眼眶。
“建设成昆铁路的那些回忆难以磨灭。”铁轨滑过,老人再次陷入回忆。在缺少现代机械化工具的境况下,年轻的战士们吃了很多苦,却从不叫苦,一心搞建设。“我们共同走过艰苦奋斗、互相支持的岁月,结下的是剪不断的战友情,也是因为这样,都对攀枝花有很深的感情。”退休后,老人和定居成都的女儿一同生活,却每年都要回趟攀枝花,“心里放不下,要经常回来看看。”
离开又返回,老人像极了候鸟,也对攀枝花的变化如数家珍,“以前攀枝花只有七户人家一棵树,现在已经高楼林立;以前只有一条公路,现在道路越修越多,四通八达;以前出铁出矿,现在含钒钛的钢轨已经出口到国外多个国家;以前工业发展快,现在康养也发展起来了,全国各地的康养人群都来了!”
短暂休息后,老人又拿着手机起身,继续给老战友们拍短视频了。“当年洒过汗水甚至鲜血的这条铁路上,跑的火车也大变样!让大家都看看,当年的苦换来今天的甜,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