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要论摘登 >

9.4万人脱贫 261个贫困村退出 雅安探索一条“绿色减贫”新路径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1-04-22 15:32:02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雅安市便确定了“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攻坚路径,构建起涵盖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组织、督查、考核的攻坚体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采取一系列超常举措,下足“绣花”功夫,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过程,创新探索“绿色减贫”增收模式,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年底,雅安市累计减贫2.9万户9.4万人、退出贫困村261个,提前两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以来,脱贫攻坚工作转入巩固提升阶段,全市坚决克服汛期灾情、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防止返贫致贫现象发生,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陈虹君 张超

找路径 探索“绿色减贫”新模式

2月5日上午,荥经县严道街道烈太村脱贫户刘明虎正在自家茶园忙活着,“根据农业专家的建议,绿茶套种油茶,成为我们村这两年重点发展的产业。”刘明虎说,在去年没有全面投产的情况下,“绿茶+油茶”为自己带来了数千元的收入。

距刘明虎家近4公里的高山上,一汪清泉正源源不断送至山下的牛背清泉水厂。基于水源地优质的山泉以及水厂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地农村信用社出资贷款给烈太村村民,让村民用该笔资金入股雅安牛背清泉水业有限公司,并由政府贴息。“水厂投产后,每年,入股的村民能从公司收到分红近4000元。”烈太村驻村第一书记丁惠东说。

将优质的“山”“水”资源变成经济效益,烈太村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也是雅安脱贫攻坚工作中“绿色减贫”的一个缩影。

2015—2018年,雅安集中“攻坚”,围绕推动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转方式、抓开发、促融合,实现绿水青山与增收致富的互促共赢。开发“绿色资产”,变生态保护为生活保障;壮大“绿色动能”,变生产资源为经济来源;打造“绿色洼地”,变单一经营为融合发展。

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雅安引导贫困对象大力发展“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五雅”优势产业,建成茶叶、果蔬、果药3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辐射带动151个贫困村、80%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2020年,全市有67.9%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获得生产经营性收入,贫困户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达到2096元,较2014年增长127%。实现“蒙顶山茶”“汉源花椒”“石棉黄果柑”等特色扶贫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认定“四川扶贫”公益品牌用标企业68家、用标产品130个,申报扶贫产品供应商12家,销售额达1.7亿元。

同时,雅安实施重建扶贫“双攻坚”,推动重建与扶贫有机结合、互融互促,全市通过“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实现脱贫5.02万人。聚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基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把乡村治理和扶贫工作一起抓、共同推,整合各类要素资源,立足贫困村自主发展实际,推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固树立“抓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发展转变”的思想意识,着力在提升上下功夫、在融合上做文章,逐步引导贫困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转变。

看成效 9.4万人脱贫、261个贫困村退出

“受多种因素影响,雅安全市呈现出‘插花式’贫困分布广、中高山区贫困程度深、因病因残群体占比高等特征。”雅安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全市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万户9.4万人、贫困村261个,贫困发生率8.3%。

“古路村继续熏腊肉,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喜气洋洋迎接新年到来。”不久前,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第一书记冉龙云在朋友圈“晒幸福”,不少村民刚杀过年猪,家门口贴上了对联、挂上了灯笼,整个古路村张灯结彩,充满年味。

古路村位于永利乡的峭壁上,村子下就是奔流的大渡河。过去,古路村不通电、不通公路、没有手机信号,甚至有村民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是雅安境内较为典型的贫困村。

“2016年,骡马道安装护栏,让村民出行更安全;2018年,古路村首条公路建成,并通了索道,同年,这个‘悬崖上的村庄’成功完成贫困村退出任务……”谈及古路村近年来因“路”而发生的变化,冉龙云如数家珍。

时光荏苒,从骡马古道到沥青路面,从藤蔓攀岩到钢梯嵌壁,从悬崖绝壁到索道飞渡,如今,村里漫山的花椒、核桃不再愁出路,慕名而来的游客源源不断,乡村旅游业方兴未艾。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雅安“啃下”了一个个诸如古路村这样的“硬骨头”。

截至2018年底,雅安累计减贫2.9万户9.4万人、退出贫困村261个,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14年至2020年期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540元增加到9908元,年均增幅达25.46%。

2016年以来,雅安对1277户贫困户和69户边缘户实施危房改造,对2.8万户贫困户出具《住房安全鉴定书》,对9户26名贫困群众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做实学生资助工作,对各学段在校就读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纳入资助政策,共资助学生8万人次。实施健康扶贫“五大行动”,组建168支巡回医疗服务队,设立卫生扶贫基金兜底救助贫困患者25万人次,累计支出7823万元。每年约1.35万贫困群众通过低保兜底实现脱贫目标,累计发放救助补助金1.94亿元。

2016年以来,雅安市累计整合31.7亿行业扶贫资金,精准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271个,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5公里,妥善解决1.25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全面消除261个贫困村医疗卫生机构“空白点”,累计完成261个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261个贫困村整体实现光纤、4G、宽带全覆盖。

2016年以来,雅安全市261个贫困村新发展茶叶3.5万亩、水果1.6万亩、中药材1.6万亩。设立1.44亿元的产业扶持基金,撬动所有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91.5万元,其中有182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人均10元以上。同步引导园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乡入村建立生产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全市已建成就业扶贫基地26个、扶贫车间21个,贫困村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固基础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2月3日上午,暖阳洒向大地,雅安市名山区中峰镇海棠村牛碾坪景区负责人高月红已将新鲜的蒙顶甘露放入杯中,烧好开水,静待游客到来。

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海棠村,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48.2万人次,休闲农业年均营收达3000余万元,综合收入近亿元。“多亏了茶产业业态不断丰富!”高月红介绍,为解决景区长期存在的过境客流比例高、游客停留时间短等问题,实现从观光打卡游到休闲度假游的转变,海棠村积极布局旅游新业态,构建“茶+”产业新格局。

在养护好茶园的同时,海棠村陆续建起游客中心、帐篷酒店及茶科普长廊、绿道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2020年5月,牛碾坪景区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越来越多,海棠村村民也紧抓商机,依靠茶家乐、民宿等增收致富。村民文跃家离牛碾坪景区入口不到1公里,如今,他将茶摊摆在家门口,风风火火地做起了民宿生意。“大小假期,这里都是游客近郊游的好去处。”茶产业可谓是海棠村脱贫攻坚的一把“金钥匙”,还将在海棠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大作用,“靠茶吃茶”,这里的村民对未来充满期待。

2018年,雅安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情况下,着力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围绕衔接乡村振兴,在融合上下足功夫,依托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优势,加快潜能释放,做好成果转化,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雅安围绕破解相对贫困、扶贫资产管理、已退出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三项试点工作,助力衔接乡村振兴,目前全市已有25个贫困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石棉、汉源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逐步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总体思路、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建立“一本台账”,梳理“三张清单”,开展“三次确权”,科学进行扶贫资产管理。

创新开展扶贫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推动扶贫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共享发展,带动12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万余元,覆盖2316名贫困群众,其中,石棉县坪阳黄果柑专业合作社经验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将灾后新村聚居点“自建委、自管委”管理模式,引入到贫困村治理体系,推动贫困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标签: 脱贫 261 贫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