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要论摘登 >

拥有2项国家专利!解读广元农民李应坤“春天打工、秋天搞发明”生活模式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1-05-21 10:01:13


川观新闻记者 燕巧  文/图/视频

5月11日,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上,李应坤刚从外面回家,一身西装革履就直接钻入自己的“加工棚”,开始捣鼓起他的机器。

这位山区农民,拥有2项国家专利。从2008年起,李应坤开启“春天出门打工,下半年回家搞发明,钱用完了,再出门打工挣钱,再回乡搞发明”的生活模式。为解决汽车扬尘和尾气,李应坤曾自己花钱买了一辆汽车。买车,不是为了出行,而是在家悄悄“割汽车”。他要做的就是实验如何减少汽车扬尘和尾气。

13年的发明路,李应坤屡次遭遇专利技术转化应用难的问题。就在今年,李应坤的发明之路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5月21日,2021年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川观新闻记者分享一位农民发明家的故事。

热情:为了发明买汽车来“切割”

今年52岁的李应坤只有小学学历,从小生活在广元市朝天区平溪乡李家村。小时候上学,李应坤就隐约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同学们强一点。真正开始发明是2008年,当时李应坤意识到汽车尾气和扬尘对环境的危害,便萌发了解决环保问题的强烈想法。为解决这个环保问题,他买了很多东西到家里来研究,自制产生烟尘的机器,一遍又一遍尝试除烟除尘净化处理……4年时间过去了,李应坤意识到没有实物研究,只是用一些替代物件来实验,一切都是瞎忙活。

为了把“解决汽车扬尘”这件事情做成功,2012年,李应坤花了13万多元钱买了一辆轿车,开始了他的实物研究。

为了不让邻居觉得奇怪,也为了掩饰自己可能遭遇的尴尬,李应坤在住房侧面搭起了一个棚子,他成天躲在这里,把新买的汽车割了补,补了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切割的动静还是多多少少惊扰了邻居,当有人问起,李应坤就随口回应“在修车”。

“你咋个老是在修车呢?”

“就是呢,车老是在坏。”

“割了补补了修”的汽车,如今在李应坤的加工棚里只剩下了两个车牌可以怀旧,有人称李应坤是个“疯子”:没有人会买个汽车回来专门弄坏。

发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李应坤曾从事电工,为了给自己的发明提供资金,李应坤春天出门打工,每月可收入1万元左右的工资,挣了钱,等下半年秋天的时候再回来搞发明。不完全统计,这么多年李应坤挣的所有钱全都一分不剩的花在了在发明上了,投入有近百万元。

就这样,李应坤用了近10年时间,2017年8月,专属于发明人李应坤的“扬尘净化器”和“烟雾处理器”专利申请成功通过,李应坤拥有了两本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困难:专利技术无法转化 

拥有两项国家专利,但李应坤却遇到了难题。两项跟汽车相关的专利,小学学历、农民出生的李应坤找不到汽车企业来实现真正的成果转化应用。“我可以拿着专利去浙江那边打工,工作很好找,钱也可以挣,但我是朝天人,我想把这些技术在我的家乡得到应用,让家乡发展起来。”

但地处偏远山区的家乡,何来汽车生产企业?就这样,李应坤拿着他的专利苦寻无果,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花费10年时间研究的专利,可能根本无法转化。此后的两年,李应坤没再把心思放在发明上,专心在外务工,也不再谈发明。

高山露地蔬菜是曾家山的主要农产业。2018年底,李应坤在曾家山上,看着老家很多老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为了育苗,在寒风凛冽中捏粪团,双手常常冻得开裂冰口。这个情景让李应坤非常心疼。李应坤想着,能不能发明个粪团机,提高育苗效率,为家乡老人减轻冬天捏粪团的辛苦。

说干就干,用了1年时间,李应坤就研究出了一个粪团机,这个粪团机两个人每天可以完成10万个粪团,也就是能育10万苗株。但这个粪团机需要插电才能使用,并且体积较为庞大,不太适合在山区使用,转化困难依旧存在。

转机:发明适合山区的农业机械

2项实用新型专利期限只有10年时间,如今一半时间过去,李应坤用时近10年时间发明出来的专利却无法应用,年纪渐老,出去打工挣钱来支撑发明不切实际。

今年3月,李应坤带着申请下来的两项专利叩开了朝天区教育和科学技术局的门。“我不要这两个专利了,谁能拿去用就谁拿去。”这是李应坤对朝天区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接待他的工作人员赵太蓉说的第一句话。

一位农民两项国家专利,还会改良农机,知道李应坤有这样的才能,让朝天区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工作人员又惊又喜。面对李应坤放弃专利的想法,赵太蓉进行了劝导,同时提出汽车专利在山区不容易转化。地处秦巴山区的朝天区,迫切需要一些农业机械造福当地农民。

看到李应坤发明的粪团机,教科局提供意见:可以将粪团机做小一点,减去用电环节,更适合在曾家山上使用。

赵太蓉以为这样的改造需要很长时间,没想到几天之后,李应坤就拿了一个小型的粪团机出来,比大粪团机体积少了一半多,还不用电力动能,如果两人协作放苗,这个小粪团机一天可以育5万株苗。

川观新闻记者在李应坤的加工棚里看到了大小两台粪团机。从设计到制作,全部由李应坤一人进行。这个100平方左右的空间,是李应坤的专属天地。李应坤每天吃完饭就在这里捣鼓,甚至连做机器的机器,也是他自己做的。

“你能不能发明个打核桃的机器?”朝天区农业局的人员曾给李应坤说。核桃产业是朝天农业的首位产业,每到核桃丰收季,如何把核桃从高高的核桃树上采摘下来,是困扰当地人的一大难题。接到任务后,李应坤晚上开始构思,第二天就开始动手,2天时间就把打核桃的机器做出来了。

前段时间正是摘樱桃的季节,有人说,你能不能做一个摘樱桃的机器,也是2天时间,一个带着剪刀和旋转小兜的樱桃采摘摘器就被李应坤做出来了。只要有人提出问题,李应坤便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总是充满了创意。

李应坤10多个大大小小的发明里,最受欢迎的是他做的一个烟囱自动挡风板,成本价70元,李应坤卖了两百多套。曾家山平均海拔1400米,冬季平均气温零下6℃,当地人都会烤火炉取暖,但紧邻秦岭的曾家山也同时受冷空气干扰,冬季风大。

这个装置很简单,一个铁皮做的像箭头的一个风向标,一个弧形的挡风板,两者呈直角,风一来,吹动风向标,挡风板就自动转到风来的方向,这样就防止了烟雾倒灌进房屋。“风把烟吹的倒灌进屋里,呛的不得了,这个装置虽然简单,但是太有实用价值了。”李应坤说。

除了这个挡风板,李应坤还有个劈材架很受邻居们欢迎,也销售了100多套。这个几根钢筋和两个刀片的装置,解决了很多人劈材“不精准”的问题,也降低了安全风险。

希望:给当地人减轻劳动艰辛

一个山区农民为何执着于发明?李应坤的回答是:“我这一生中,挣钱不多留给后人也做不了什么,至少能做点事给后人留点意义在那里,不再让乡亲们冬天去捏粪团,给他们减轻劳动艰辛就好了。”

李应坤告诉川观新闻记者:“现在我岁数大了,出去打工不切实际,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我做出来的这几个机器推广出去,让老百姓投入使用,不然我做再多,只是我一个人在家里用,没什么意义,所以想把这些机器推广出去,让老百姓都用到。”

在朝天区教育和科学技术局的指导下,现在李应坤的发明转向农业机械研究方向。“打核桃机器”和“粪团机”正在申请专利。有了组织的李应坤信心满满,他打算开办个农机合作社,如果当地家庭买不起农机,在农忙的时候也可以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用上这些机械。

“我们建议他去注册个公司,这样就有平台让他的发明进行转化应用,政府有创新激励机制,我们将努力将其孵化成科技型企业。”5月11日,李应坤的广元市坤达科技有限公司就注册成功,这标志着李应坤的发明之路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