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两场”的成都近观察⑥|分秒必争 为民航发展突破核心技术
川观新闻记者 董世梅 程文雯/文 杨树/视频
6月7日晚上8点,成都东部新区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项目指挥部灯火通明。项目承建方,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二建筑工程公司项目生产经理冯勇主持会议,一来就直奔主题,“都说说上周的工程进度,还有遇到的问题。”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项目建设现场 杨树/摄
在项目现场,这样的总结会每周都会召开,有时甚至要进行到晚上10点。这是冯勇和团队在参与建设天府国际机场T2航站楼时就定下的规矩。
记者脚下,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项目就在东部新区三岔TOD核心区内,不远处,轨道交通18号线上的列车正向着天府国际机场飞驰。
作为中国民航局与四川省政府联合共建的全国首个民航科技示范区,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项目一期计划投资就达到106亿元、用地约1721亩,将建设包括16个研究中心在内的民航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以及民航科技创新示范验证中心。“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民航科技项目。”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所长刘卫东介绍。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项目建设现场 杨树/摄
本月,天府国际机场就将正式启用,神鸟于飞,也为项目建设带来一丝紧迫感。几天前,项目一期工程A-02地块塔楼地下室顺利封顶,实现冲出“正负零”节点的目标任务。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总工程师、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吴宏刚告诉记者,这在项目A-02地块工程建设中是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工程正式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自从项目开建,这位曾经奋战在实验室的里博士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工地上,皮肤晒得黝黑。
冯勇也丝毫不敢懈怠。“年底主体建筑就要封顶,我们必须赶在主汛期到来之前完成整个地板混凝土浇筑,保证后续顺利施工。”最近,工地上注浆机又多了一套,负责清淤的人员也增加了一倍。
在刘卫东眼中,真正的紧迫感来自于项目承载的未来。“当前,中国民航业高速发展,航空运输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但很多关键技术、关键领域依然被国外‘卡脖子’。今后要向多领域的民航强国迈进,最核心的驱动力就是科技创新。”中国民航需要有一个创新策源地,四川不仅基础好、有资源,更有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的意愿和决心,双方通力合作,“所以项目既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要支撑民航,助力我们迈向民航强国。”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项目一期效果图(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供图)
翻开规划图,项目的每一个板块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突破核心技术。航空电信技术研究中心、客货舱运行及先进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民航交通流技术研究中心、航空公司运行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民航工程技术创新基地里,16个研究中心基本覆盖了民航主要专业领域,其中的科研设备投入就达30亿元。
此外,还有民航科技创新示范验证中心,下设4个示范验证基础平台,按照开放运行、专业建设的理念,搭建各类验证测试环境和平台,为民航客机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项目模拟验证机场效果图(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供图)
“民航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和民航科技创新示范验证中心,它们首先是科研平台、测试平台、验证平台。技术可研究,产品可测试,模式可验证,就能把整个行业的科研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刘卫东说。
项目还包含一个模拟验证机场,有1500米和1200米两条平行滑行道,以及专门的除冰坪。配有一个通航飞机机库和一个大飞机机库。此外,航站楼、停机位、廊桥、塔台一应俱全。细节处更下了不少功夫。“比如这条跑道。”翻开规划图,刘卫东详细介绍,“这段铺沥青,这段铺混凝土,这段是另外一种沥青,三种不同材料,就可以做不同条件下摩擦力、承载、破损、老化等一系列实验。特别是在智能跑道的试验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效果图(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供图)
一子落定满盘活。项目一期打造的创新链条,将激活更强的发展动能。根据规划,项目二期将着重链接行业内外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为航空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我们瞄准的目标是一期做完以后能够容纳5800人。未来,航空二所自身的员工可能达到约3000人,同时希望与我们合作在这里做研究的人也能达到约2800人。”刘卫东说。可以期待,未来,这里将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民航科技创新基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