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要论摘登 >

小康生活我来晒⑫|成都高新区:“窝窝”里的一餐午饭 “空巢老人”吃出幸福感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1-08-13 18:01:06


川观新闻记者 肖莹佩 文/图/视频

晒账本


林全珍的“午饭账”  

时间:至少3小时 VS 最多5分钟

花费:每月500元起 VS 最多234元

营养:经常吃剩饭剩菜 VS 午餐标配两荤一素一汤

品幸福


8月13日一早,社工杨瑶华和同事来到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紫荆社区的院落助老服务点,进行整体消毒清洁。7月26日下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里暂停运营。“12日晚上,成都中风险地区全部清零了,很快就可以正常开放了。”

这个院落助老服务点,深受周边老年人喜欢。她记得清楚,26号那天中午,一共有14位老人来吃午饭,十分热闹。

“快来哦,今天有你喜欢吃的鱼。”中午11点半,81岁的林全珍大声招呼着老友樊维玉。酸菜鱼、佛手瓜烧排骨、凉拌茄子、素菜汤……桌上的饭盒里,两荤一素一汤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这里是紫荆社区内最大的居民小区,别名630大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为原国营成都电视设备厂的职工宿舍,953户居民基本是老年人,跟林全珍一样超过80岁的不在少数。

2019年,成都高新区启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调研发现,老年人普遍认为“在家生活、院落助老、社区养老”是最理想的晚年生活状态。基于此,院落“窝窝计划”应运而生,01号“窝窝”就设在630大院1幢一楼,由居室改造而成。

林全珍(左)与樊维玉(右)从“窝窝”一开就在这里吃饭。

“窝窝”寓意“老人之窝”,林全珍的吃饭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

“这里一开起我就来吃了。多亏了‘窝窝’,不然我吃饭都成问题。”林全珍老伴去世多年,一儿一女长年不在家,以前每天自己要出门买菜、做饭,弄完至少3小时,这让她感到十分疲惫。“一个人不好买菜也不好弄,煮一锅稀饭两天都吃不完,经常吃剩饭剩菜。”同时,自己做饭还要花费水电气,中午煮一顿,每月开销都要500多元。听说大院开了个“窝窝”后,林全珍跟其他10几位老人首批登记报名。

相册里记录了林全珍等几十位老人在“窝窝”的幸福小日子

此后,周一到周六,每天两顿饭点,她只用出门下楼走几步路,像到邻居家串门,就能吃到放心可口的饭菜,价格也便宜。以午餐为例,两荤一素一汤的餐标为15元,符合条件的政府资助对象,最高每人每餐还可享受6元补贴。

林全珍偏爱素菜,樊维玉喜欢吃肉,葛秉艳不吃辣……在“窝窝”的墙上,醒目地挂着每位老人的生日和口味喜好等信息,负责做饭的刘俊也都了然于心,装饭菜时各有偏重。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饭菜总体以家常、清淡为主,糖油盐分量都严格控制,同时荤素搭配。但米饭每顿必须煮两锅,“像何光夫就要吃软一点。”

“窝窝”的墙上,贴了老人们的生活、口味喜好等信息

当天11点45分,在“窝窝”负责做饭的刘俊仔细打包好一份午饭,出门拐两个弯来到五幢二单元四楼。“何爷爷,饭来了哈。”她一边招呼一边推开门,熟练的把饭菜放在小圆桌上。

家住四楼的何光夫腿脚不利索,在“窝窝”定了送餐服务

刘俊说,92岁的何光夫因为腿脚不利索,登记了固定送餐。“有时候其他人身体不舒服,临时需要送餐,就提前打电话说一声。”

作为“社区嵌入式”定制养老试点项目,林全珍还可以在“窝窝”享受助餐以外的其他服务。在她看来,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温暖又温馨。

刘俊出门给92岁的何光夫老人送餐

“这是前年春游,这是聚餐的,好耍哦。”林全珍逐页翻开茶几上一本厚厚的《你好时光》相册,近两百张照片,记录着她们几十位老人在“窝窝”的各种幸福小日子。

上个月,林全珍在这里过了个81岁生日会,吹蜡烛、吃蛋糕,热热闹闹。在大家的呼唤中,她把自己一年前写的打油诗现场朗读了一遍:“我们老人有个家,那就是窝窝点。兄弟姐妹都很多,大家在一起笑呵呵……”

“窝窝”里的老人生日会

经过近两年的运营,类似的院落“窝窝”在芳草街街道已经有10个。每个点位均配备有两名经过专职照料员培训的保姆,同时整合了院落低龄活力老人志愿者的力量,对(高龄)独居、空巢和行动困难的三类人群提供日常基础性服务、生活照料服务、个人护理服务等6个服务项目。

林全珍写的打油诗点赞“窝窝”

现在,林全珍的儿女都已经注册绑定了“窝窝亲属”网络端平台,并为她选择了个人护理和陪同就医两个上门服务项目。“如果我要去医院或者拿个药啥的,打个电话就可以了,我不操心他们(儿女)也很放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