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要论摘登 >

全国“两优一先”|米易县龙华村党总支:玩转枇杷,打造出山青水绿民风文明的“亿元村”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1-08-24 13:01:05

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名片


攀枝花市米易县草场镇龙华村,辖13个村民小组980户4181人,下设3个党支部,党员97人。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先行先试,创办“田间学校”,创新“果农教果农” 培训模式,全村81%的农户种植枇杷7000余亩,总产量5000吨,产值1.05亿元。


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先进事迹

8月23日,龙华村党总支书记杨利贵找来村上的年轻人,一起商量两天后的培训课程内容。每月25日,是龙华村雷打不动的“培训时间”,从种植技术,到品牌建设,再到电商销售,村上的枇杷种植进入全流程赛道。

小小枇杷果,为村民带来“大”收入

过去,龙华村主要以种植甘蔗、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只能满足群众日常温饱。“买盐巴的钱有了,但是修房子,买车子靠啥子?”2004年,在外做铁路装卸工的杨利贵返乡,被村民选为龙华村党支部书记。

刚一上任,杨利贵就瞄准村上的发展瓶颈。“那时,村里急需一个替代产业。海塔种桃子,普威种梨子,龙华种啥子?”村党总支一班人走村串户、实地调研、多次外出考察,想找个奔康致富的好法子。

后来,米易县科技局来村里培育枇杷苗,但不知前景如何,村民们都不想种。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杨利贵带头先将自家4亩土地全部改种为枇杷,共250株,当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先行先试,紧接着创办“田间学校”,创新“果农教果农”培训模式,聚集全村枇杷种植能手担任“田间教师”,逐步带动了一批敢想敢干的村民发展枇杷种植。

一环扣一环,一步一个脚印,全村81%的农户加入枇杷种植队伍,全村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总产量5000吨,产值1.05亿元。

眼看着枇杷越种越好,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公司,探索出“支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推行“党组织+电商”销售模式,57家电商销售势头强劲,网上运营直接助农增收达1200余万元。

目前,龙华村枇杷畅销北京、广州等国内20余个省市,相继出口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53元以上,90%以上农户收入达5万元上。

村有村规,产业、民风绘就美丽乡村图景

就在龙华村枇杷名气越来越大的时候,杨利贵敏锐地嗅到了“新危机”,“为了让果子卖相更好,个别农户使用违禁农药,提前采摘销售、以次充好,给村里的枇杷销售埋了不少‘雷’。”

为了促进枇杷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龙华村党总支坚持党建为引领,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按照群众工作“七步议事法”,制定出龙华村村规民约。

全村定下诚信种植和销售枇杷“诚信红线”标准,规范村民们的销售行为。“一开始,有个别人不当回事,村委会就把名字公示在村里公告栏上。后来,大家都严格遵守了。”村民聂坤回忆道。

不仅如此,针对村里缺水,灌溉难的问题,村党总支建立起“阳光用水”制度。村里配备好了喷灌设施,又竞选出管理员,为大伙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难题。“以前大伙因为抢水没少起冲突,闹得天天一肚子火。现在有了设备,不用争抢,不到3小时就能灌溉完所有枇杷地。矛盾少了,大家更团结。”村民翁德军干了几年管理员,管理着三四百亩枇杷树的灌溉,对此,他感触颇多。

依托枇杷种植资源,龙华村党总支带领返乡创业年轻团队,开发出枇杷膏、枇杷花茶、枇杷酒、枇杷蜂蜜等以枇杷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产品。同时,因地制宜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整合农户闲余住房和土地,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民房变客房,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杨利贵说。

(米易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