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要论摘登 >

20天,泸州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1-09-02 21:15:52

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8月14日上午,伴随着一声“解封”,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裕兴路4号厂区办公宿舍楼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至此,本轮疫情遭遇战,四川中风险地区全部清零。

从发现疫情,到筑牢防线,20天里,泸州迅速部署、精准施策,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江阳区黄舣镇裕兴路4号厂区办公宿舍楼降为低风险地区,隔离的工人陆续走出宿舍楼。赵泳杰 摄

及时“排雷”

溯源、救治两手抓

7月25日,泸州新增1例境内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打破了当地的平静。泸州迅速从“常态”转入“应急”,启动前线指挥中心,7个区县、13个专项工作组、4个工作专班和2个常备工作组,按照应急预案和防控指南处置疫情。

“德尔塔”病毒来势汹汹,泸州分秒必争。为第一时间准确找出接触人群,由泸州疾控、公安、数字经济等部门组成的流调专班,迅速进行流调溯源,累计排查追踪到位密接者328人,排查追踪到位次密接者1179人。同时,对封闭区开展多轮次核酸检测,风险区周边区域内所有人员进行1次核酸检测,总计检测2.8万人次。

数轮核酸检测的背后,有着一群超负荷“运转”的医护人员,龙马潭区人民医院医学检测人员胡健斌便是其中之一。

7月25日至8月10日,胡健斌每天都呆在封闭的PCR实验室,将采集来的样本提取出核酸,进行扩增、检测。对他而言,上午8点进实验室,凌晨1点下班已成了常态,如有发热门诊病人或可疑样本,下班时间也将跟着顺延。“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检测一千六百多份核酸。但为了尽快‘排雷’,再辛苦也值得。”

胡健斌在PCR实验室

在精准溯源、检测排查的同时,泸州也在积极开展医疗救治。

7月29日,护士周志强、医生李渊入舱;8月2日,医生刘操、倪艳,工作人员冯振东入舱;8月9日,医生张林松、许志刚,检验师王佳,护士胡华入舱……本轮疫情发生后,泸州整合优质医疗资源,集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泸州市人民医院等四家“三甲”医院专业技术和管理优秀人才,抽调呼吸、感染、中医等权威专家、医护业务骨干分批入舱,组成多学科诊疗团队,按照国家诊疗标准精准治疗和管理。通过开展联合会诊,实施“一天一案”精准施治。

全民配合

共同织密防疫网

据流调情况和专家意见,泸州划定疫点17个、中风险区1个,建立起“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周边区域、其他区域”4圈层管理防线。

筑牢层层防线,离不开基层“织网人”。

“吉书记,这个无症状感染者日常就住在我们小区。我是党员,身体也硬朗,有啥子任务安排给我就是哈!”7月25日上午,当大多数人还在焦灼不安时,看到社区正在招募志愿者,76岁的王文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本次疫情中江阳区瑞景社区的第一名志愿者。投入“战斗”的第一天,他就忙到了深夜12点。

将儿女嘱托给家人后,7月28日,纳溪区上马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刘敬容、孙学波投身到防疫一线,这是夫妻俩第三次并肩“战疫”。在纳溪区集中医学观察点,刘敬容、孙学波等8名医护人员需要给120多名留观人员测量体温、运送物资等。“通宵达旦、汗流浃背是常事。天气炎热,穿着防护服就像在蒸笼一样,全身都要湿透。有时候护目镜里面起雾了,擦不掉,只有扶着墙壁慢慢走。”孙学波回忆。

除了社区工作者、医务工作者,还有主动请战的志愿者、自觉减少出行的居民……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德尔塔’面前,人人都是一道防线”。

20天里,泸州的“免疫屏障”也在加速建立。“前来咨询的人多了,愿意打疫苗的人也多了。”江阳区北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黄琳对此深有体会。

为加快推进疫苗接种,泸州多个疫苗接种点开设夜间场、学生场。同时,通过专车接送、提供小吃饮品等措施,不断优化疫苗接种服务。截至8月30日24时,泸州累计接种新冠疫苗累计接种第一剂次3068747人,完成第二剂次接种2802909人。

打完疫苗吃冰粉,泸州“花式”推进疫苗接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