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在路上|对口支援雷波县,宜宾翠屏区“借地生金”、授人以渔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
“翠屏区到雷波县要经过180余公里的山间公路,穿越22座隧道,县城到各乡镇道路时遇塌方飞石……”9月过去一大半,黄新扳着指头一数,抵达凉山州雷波县已三个月了。
三个月前,宜宾市翠屏区选派33名队员组成第三批工作队,前往雷波县参与对口帮扶工作,领队黄新挂任雷波县委常委、副县长。“对口帮扶是振兴之路,还是奉献之路。”出发前,他对即将面临的挑战有所预料。
“飞地模式”破土地匮乏难题
从陌生到熟悉、从丘陵到高地,难题很快接踵而至,摆在了工作队面前。
“脱贫攻坚使全乡4500多人全部实现脱贫,不少村民都有了相对固定的经济收入。”黄新突然话锋一转,“但在部分资源匮乏的村,如何防止群众脱贫后返贫,同时增加收入?这是目前最大的难题。”
“我们村土地贫瘠,到处都是石头,几乎没有泥土,根本没办法种更多的农作物。以前还能养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养羊的也不多了,我们急需发展好产业来帮助农民增收。”巴姑乡花椒村的书记安所日道出难处。
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天麻 翠屏区对口帮扶工作队供图
耕地资源有限、缺乏产业、在现有土地上发展有很大局限……工作队在巴姑乡走访调研中的发现印证了安所日的说法。但是,发现不止于此。“我们发现与巴姑乡花椒村相邻的几个村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土地资源良好。由于产业结构不同,大多数土地都是闲置的,非常适合天麻的种植。”黄新与队员们展开谋划:可在充分论证后,采取借地生金的“飞地模式”来壮大集体经济,弥补群众产业发展的短板。
说干就干,工作队以花椒村集体租用其他村土地,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灵活盘置土地资源。“我们引入中药材企业,发展天麻种植187亩,预计四年发展,从种到收亩产值将达7万元。”黄新说,让“飞出地”村和“飞入地”村实现集体、农户收入双增加,实现借地生金,能有效解决巴姑乡产业发展的难题,防止规模性返贫。
授人以渔实现“蜂(丰)收”
这几天,箐口乡养蜂人罗德香忙得不可开交,奔走于各个乡镇为蜂农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指导。此番奔波源于他的一个新身份:雷波县农业农村局特聘农技员。
谈起新身份,罗德香颇有感触。“以前,我们养蜂人不大懂技术,全凭经验和感觉自己摸索,采得的蜂蜜有好有坏,收入也不多不少。”他说,工作队了解情况后,让包括他在内的养蜂人免费参加专业培训,并在蜂场受到专家一对一的指导。在黄新看来,农民增收关键是要有懂技术的农民,邀请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才能授人以渔。“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实践,真正的把养蜂技术学到了手,对养蜂更有信心,没想到自己也成了‘老师’,开始传帮带了。”罗德香说,目前已发展了100群蜜蜂,年收入达20万元,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指导当地农民养蜂 翠屏区对口帮扶工作队供图
像罗德香这样的蜜蜂养殖大户不少,如何让他们“抱团”发展,发挥出更大效应?在工作队的联合下,森林蜜蜂农民养殖专合社应运而生,雷波原种蜂蜜品牌也随即建立起来。
“我们用专业改善传统养蜂,无条件支持指导养殖散户,培育养蜂村,提档升级专业合作社。”黄新说,同时通过打造本土的雷波原种蜂蜜品牌品牌,增加造血功能,构建集体“滚雪球”模式,将有效推动了大凉山原种蜂保种养殖,实现蜂收和丰收同行。
宜宾翠屏区企业到当地开展招聘会 翠屏区对口帮扶工作队供图
目前,雷波县共计发展蜜蜂养殖13000群,年产高山蜂蜜97000公斤,年产值达1500万元。蜂蜜产出后的销路问题也被考虑在内,“专合社已携手宜宾五粮液集团搭建蜂蜜展销平台,实现蜂蜜生产与企业订单无缝衔接。”黄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