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要论摘登 >

​为地方戏剧立法 擦亮文化品牌 南充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1-12-16 16:56:44

杨晓江  罗虹  川观新闻记者  蒲南溪

“川北灯戏一直在传承路上前行,如今有了《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我们更坚定了信心。”12月13日,川北灯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洋对记者说。

除了川北灯戏,南充还有熊猫大木偶、亮花鞋等创新的传统戏剧,并且闪耀国际国内舞台。依托这些文化品牌,近年来南充市深入推进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城乡群众文化品牌,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普及,文艺之花处处开放,文化品牌越发响亮。

川北灯戏走进国家大剧院。资料图 梁洪源 摄

立法

助力地方戏剧“传”下去、“活”起来

川北重镇南充,历史文化悠久,地方戏剧种类不少。除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阆中皮影等15项传统地方戏剧入列国、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北大木偶亮相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川北王皮影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川北灯戏唱进国家大剧院,南充传统地方戏剧享誉海内外。

尽管名声在外,但是传统地方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却并不乐观,面临着“活不好、传不了,难出精品、难有名家”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市传统地方戏剧非遗项目传承人仅37人,2016年后再无新增。同时,表演人员老龄化严重,剧目创新不够,个别表演团体无表演场所。”南充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龚宁说,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及时有效解决传统地方戏剧保护中的实际问题,刻不容缓。

今年1月,南充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纳入2021年度立法计划。其后,通过立法调研、现场走访、座谈交流、立法论证等多个程序形成《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草案)》。11月25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了《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12月8日,《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在媒体上正式对外发布。

“从乡间院坝到世界舞台,川北大木偶走过300多年历史,这下我们更有信心,也更要担起肩上的责任。”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说。

《条例》共5章38条,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传统地方戏剧保护的具体内容,地方戏剧院(团)、传统地方戏剧代表性传承人的主要职责等均做了明确要求。同时,从人财物等方面对传统地方戏剧的传承保护列出具体举措。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职责,建立完善地方戏剧人才培养、储备、激励机制,建立地方戏剧作品项目库和定期普查抢救机制。

转化 

地方特色文化是丰富市民生活的“富矿”

近日,南充市第四届群众广场舞集中展演活动以视频作品的形式在线上举办。其中,营山县委宣传部报送的节目《金铰鼓舞》荣获一等奖。“《金铰鼓舞》是在营山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的基础之上,将铰子和腰鼓两种极具民间特色的表演形式相融合的一个节目,节目展现出力与美,表演节奏欢快。”营山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巧妙地融入了营山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该节目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以来,南充市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纳入《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要进一步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南充各地全面转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举办了一系列特色活动。

“近年来,我市依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高品质地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打造成为特色文化品牌。”南充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届国际木偶艺术周惠民演出达150多场次、惠及群众50余万人次,被国际木偶联会纳入重大活动名录;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广泛开展广场惠民和合唱进学校、进乡村、走进脱贫攻坚第一线活动,直接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聚焦“戏曲惠民与戏曲文化传承”,汇集全国地方戏剧精粹集中展演。

通过一系列国际性、全国性文化活动,南充各地把高水平的文化艺术演出送到群众身边。同时,九县(市、区)也根据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定期举办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升钟湖钓鱼文化节、嘉陵江放牛季等“一县一品”品牌活动,为群众享受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有效载体。

标签: 南充 文化 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