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要论摘登 >

北京冬奥会泸州学生志愿者:考验和享受并存,要展示四川青年的精气神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2-02-18 19:23:14

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2月18日下午3点半,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烹饪专业大二学生孙小祥回到酒店房间。简单收拾之后,打开电视,观看冬奥会比赛。

上班做西点,下班看冬奥,是孙小祥来到北京后的日常。1月24日,他与学校另外42名学生一起,踏上了志愿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征途。

“我很荣幸在这样一场国际性赛事上成为志愿者,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光发热,为冬奥会服务。”孙小祥说。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团

考验:

开幕式当天独自盯餐、补餐,回到房间后累得倒头就睡

年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全面组织志愿者推荐选拔工作,从全校1700多名报名学生中挑选了43名学生组成经纬工匠之星志愿服务团,助力北京冬奥会。

“这支志愿者队伍代表着学校学子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最高水平,由全国、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和企业优秀实习学生代表组成。”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志愿服务团成立后,学校组建了专家团围绕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安全生产、烹饪服务、接待礼仪等内容开展岗前强化培训,全方位指导团员提高本领、调整状态、迎接挑战,为团员们尽快适应冬奥会工作注入“强心针”。

冬奥会期间,泸职院志愿服务团主要负责北京国际饭店的相关服务工作,服务对象是北京新闻中心的上千名冬奥会非注册中外记者和工作人员。一组学生被分配到新闻中心宴会厅,为记者提供茶歇服务等;另一组学生被分配到厨房,协助主厨完成新闻中心的用餐菜品烹调。

“到北京之前,我就给自己定小目标,要以最饱满的姿态、最专业的服务,迎接冬奥会的到来。”然而到了北京,孙小祥心里却“打了鼓”——本是拿手做川菜的他,却被安排到了做西点的任务。

为了迅速上手,孙小祥不断请教主厨制作西点的技术技巧、原材料的用量等,并在闲暇时间上网观看相关视频。“每天都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怕自己完成不好。衣服浸湿、腿脚酸胀是常有的事。”孙小祥说。

孙小祥正在准备茶歇

然而,忙碌才刚刚开始。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当日,北京国际饭店用餐人数激增,共接待用餐人数近3000人,会议茶歇近1500人次。这也意味着,蛋糕出品量大,需要临时抽调人手进行紧急制作,导致原本需要两人完成的盯餐和补餐工作,不得不让孙小祥独自负责。

“从没有接待过这么多人!一开始确实有些手足无措,不仅要勤去巡视、加餐巾纸等,还要看哪些菜品需要补加,汇报给后厨。”几次自我调整之后,孙小祥的心态慢慢放松了,工作中变得更加沉着冷静。回想起自己到达北京后打的第一场“仗”,他很是感慨:“太累太充实了,导致那天结束后,回到房间倒头就睡。”

享受:

闲暇时候“组队”观看冬奥会比赛,要像谷爱凌一样“保持热爱”

在孙小祥双手食指上,有两个正在脱皮、还未痊愈的水泡。“每天切蛋糕、裱花的动作重复几百上千次,水泡自然会被磨出。”孙小祥说。如今,他已懒得去擦药、贴创口贴了,“就算好了,也还会长,没什么大不了的。”

孙小祥手上还未愈合的水泡

作为一名烹饪人,孙小祥认为,手上的每一次“挂彩”,并不意味着疼痛,而是一段经历。“特别是在冬奥会这样四年一度的国际性赛事上,能够留下几个伤疤,也值了。”

不止孙小祥,对泸职院志愿服务团成员们而言,冬奥会期间,除了忙碌,更多是要学会“享受”。

服务团成员、泸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大三学生邓极很喜欢中国选手谷爱凌所说的“享受比赛”:“就像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们一样,推动他们不断前行的,除了坚持,就是热爱。赛场不会辜负努力,保持热爱总会有收获。志愿服务也是一样。”邓极说。

邓极与冰墩墩、雪容融合影

除了享受志愿服务本身,“组队”收看冬奥会,也成了服务团成员们的一大“默契”。特别是在重要比赛的时候,成员们会一起为运动员们加油,欣赏他们在赛场的英姿,享受一场场视觉盛宴。

春节前来到北京,至今,邓极没能和家人一起度过春节和元宵,有遗憾,但也有温暖。“元宵节当天,我们和中外记者在酒店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天。包汤圆,猜灯谜,还看了节目。”邓极回忆,当自己看到川剧变脸表演的那一刻,非常激动,“第一次在北方过大年,确实有点想家。”

转眼间,冬奥会即将闭幕,也意味着泸职院志愿服务团成员们的工作进入尾声。“心里有很多情绪,舍不得这场赛事,舍不得这份经历,舍不得这群小伙伴。”邓极说,能够在冬奥会期间,将四川青年的精气神展示给全世界,是自己最自豪的事。

(图片、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