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讯:抗旱直击丨三台县用好“渠长” 保障农业用水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郭超英
将上游清水送抵田间
问渠:1名“渠长”=“一渠清水”=5000亩农田保收
【资料图】
8月17日14时许,关上水闸,随着小河水位升高,清水开始从闸门旁的分水口汩汩流出,蹲在河边目送清水一路沿着水渠流向水稻田,40岁的三台县老马镇村民王咏菠才松了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
王咏菠在河边种植了100多亩水稻,因为干旱少雨,今年夏天他从旁边的柳池河引水出来,以保障种植用水。
给农作物“解渴”的清水,其实来自于近百公里外的武都水库。
通过这条10公里长的小河和周边几十公里的宛如“毛细血管”的水渠,武都水库的清水,成了周边5000多亩农作物的“救星”。“不然有可能大面积受灾减产,现在看来农业风险损失已经降到最低。”王咏菠说。
打通水库与农作物间的“最后一公里”,当地一名名“渠长”功不可没。
位于三台县老马镇的武引工程高复分干渠 郭超英 摄
渠长要干啥?平时巡查水利设施
沿着柳池河向上约10公里,是一个小型水库——大青杠树水库。在这里,川观新闻记者遇到了任常清,他既是会龙村党总支书记,也是围绕这个水库延伸出的水渠“渠长”兼“水库长”,类似的渠长遍布三台县383个村子。他给记者讲述了水库下游5000余亩农田的“解渴”办法。
大青杠树水库水面超过35亩,库容超过12万立方米。因为干旱,其原本的存水早已用于周边农田灌溉。现在水库里的水,都来自上游的武都水库——再向上游行车7公里左右,通过一个斗渠,来自武都水库的清水不停向水库注入。
三台优质粮油示范区 郭超英 摄
据同行的三台县武引局副局长邱秋介绍,为缓解旱情,三台县已从武都水库协调了6800余万立方米输水,随着旱情的持续,这一数字可能突破8000万立方米。
为确保调来的清水有效输运到田间,水渠成为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全县共有8000多公里的各级水渠,要发挥其作用,关键还要看“渠长”们。
作为会龙村村级河长,任常清还是村里各级水渠的渠长,他肩负着全村水库、河流、塘埝、渠系巡查重任。
大青杠树水库也有一处小病险。当时,任常清发现堤坝下方的放水口有些不对——放水口上方原本平整的地面出现一处凹陷。经过排查发现出现了地面沉降,后经过镇政府组织人手修复,很快问题得到解决。
三台县永明镇水磨河 郭超英 摄
渠长管什么?主要保用水畅通
今年的干旱一度让王咏菠有些措手不及。根据三台县农业局相关统计,入汛以来,三台县33个乡镇均遭遇不同程度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505.04公顷。
久旱缺水,种的又是用水量较大的水稻,这让王咏菠更加焦虑。虽然三台县早已向相关部门申请,协调武都水库、团结渠、鲁班水库调水以缓解旱情保障农业生产,但上游来水一路翻山越岭,但在进入稻田前的“最后一公里”,却让他很为难。
柳池河是条小河,河道狭窄,而在夏季往往由于上游暴雨导致河水猛涨,随之而来的是杂物淤塞。
为解决下游村民农业用水所需,渠长王咏菠将情况向老马镇汇报。由此,老马镇协调了60台次的工程机械,以清理包括柳池河在内的多条自然河道和水渠。“主要是上游冲下来的垃圾杂物,既妨碍送水,也危及行洪。”老马镇镇长黄逢春说。
清理水渠惠及全村大部分农田,村民也积极响应,仅清理渠道就动员了600多人次参与。“用到水的村民基本都来了,大家投劳,大家受益。”任常清说。
据三台县水利局统计,今年汛期前共对全县渠塘堰库启动巡查治理,以保通保畅防洪排水抗旱蓄水等,累计清理淤塞水渠超16公里,清理淤泥11万立方米。
川观新闻记者来到柳池河边,看到的是清澈见底的河水。河道不宽但很平整,一两片落叶随着河水缓缓向下游飘去,河两岸的土层上还能看到机械挖掘过的痕迹。
因为清理了河道、水渠中的淤积,水体清澈,可以清晰看到河底。这也解决了王咏菠的另一个顾虑——他种植的10亩高端水稻一斤能卖10元,对水质要求也不低。
8月17日下午,围绕大青杠树水库的渠系也渐渐清晰起来——上游的斗渠将武都水库的清水注入水库,水库下方有两个放水口,清水由此经柳池河向下延伸,再经由河道上的一个个分水口,注入田间的宛如毛细血管的渠道,输送到农作物旁边。
正在结穗的稻谷 郭超英 摄
当天晚上,王咏菠带上一柄铁锨,绕着稻田细细寻找田埂上的缺口,唯恐田里的水泄露出去。“距离水稻收获还有20多天,还要小心高温导致‘逼熟’,还不能掉以轻心。”王咏菠说。
标签: 农业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