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要论摘登 >

聚焦:没有鲜花 帐篷里同学们做气球花送给老师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2-09-09 22:30:53

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薛维睿 雅安观察 张超 甘孜观察 张莹 洛绒尼玛


(资料图)

吹气球、挂彩带、绘手抄报……9月9日16时,泸定县海螺沟教育园区安置点内,学生杨鳞儆和10余位同学忙得不可开交,小小的救灾帐篷内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球,彩带一条条被整齐挂在铁栏杆上,“明天就是教师节,安置点没有鲜花,我们做气球花送给老师们。”

学生为感恩老师制作的气球花。兰珍 摄

今年的教师节,恰好和中秋节相逢,在遭遇地震后迎来的这个特殊“双节”,老师和同学们一样,注定难忘。

感恩有你

教师节最好礼物,是家人平安、学生无恙

9月9日傍晚,石棉县新民乡中心小学集中安置点的帐篷里亮起了灯。“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没有鲜花、没有贺卡,帐篷中传来孩子们一声声真挚朴实的祝福。

地震发生后,全校近300名学生第一时间被安置到农乡村选果厂紧急避险。“这些天,家长接走了部分学生,剩下的149名学生全部集中安置在学校操场,但学校45名教职工无一人离开。”校长毛建说。

“明天就是教师节和中秋节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我们为每位教师准备了一些月饼,孩子们也有一些文具。”毛建介绍,当前学校还不具备复课条件,坚守岗位的教师们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引领孩子们阅读、游戏,缓解孩子们紧张的情绪。

同一时间,海螺沟教育园区安置点的场景相似。“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海螺沟中学团委书记刘雁灵正和同学们一起排练手语歌曲《感恩的心》,大大小小的孩子,动作还不熟练,但是动情的歌声直抵人心。

海螺沟教育园区安置点。洛绒尼玛 摄

“孩子们的歌声是安置点最动听的声音,笑颜是最动人的画面。”看着安置点嬉笑玩耍的学生,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副校长王强脸上露出欣喜的微笑,“地震发生后,我们将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和海螺沟中学的学生统一安置在这里,目前共有35顶帐篷,每个帐篷设置6张床位。除了学生、老师,还有部分社会人士也在这里安置,目前一共有300人左右。”

站在校园操场中心,来来往往忙碌的老师在帐篷前清点人数,嬉戏打闹的学生,个个洋溢着朝气。“刚好今年我带新班级,发生地震后,待学生安全疏散,我就在操场扯着嗓子,挨个确认自己班级孩子们的安全。经历过地震,这里虽然条件简陋,但也是我们能给孩子们创造的最好条件了。孩子们能在这样安全的环境里学习玩乐,我感到十分欣慰。”说起节日想要的礼物,教师刘燕感慨道:“家人平安、学生无恙,这些就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

爱心陪伴

教师变身厨师,安置点的娃娃吃住都好

下午5时,石棉县草科乡中心小学的帐篷厨房内开始忙碌起来。“青椒肉丝、番茄蛋汤,都是学生爱吃的菜。”正在切肉的六年级语文老师罗刚介绍。一旁的学校教职员工半开玩笑地说:“罗老师平日在家里从不做饭,现在为了学生,只要不上课就来下厨,都要成学校娃儿们的‘模范爸爸’了!”

石棉县新民乡中心小学,老师和志愿者一道与孩子们开展各项活动 。张超 摄

学生雷彩鑫的奶奶倪洪英、康加绮的姥爷李广仲等一行人此时也来到这里。他们将沉甸甸的背篓交到老师手中。“南瓜、干酸菜、老腊肉……”老人们一边报着东西的种类,一边听老师介绍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此刻,校园操场上再次传来书声琅琅,童声稚嫩,抑扬顿挫……

万万没想到,放下笔杆子、拿起大铲子的老师们,也是烧菜做饭的一把好手。

在学校简易大棚内,灶堂内火焰熊熊,铁锅内热气腾腾,挥汗如雨的海螺沟中学德育处主任杨晓军翻炒着大铁锅里的菜。“这些孩子家中受损,道路中断,回不了家,为了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在这里避灾避险,我们老师就拿起菜刀和铲子,为他们烧火做饭。”

“请孩子们到操场有序排队,我们开饭啦!”

“老师们忙碌地为我们准备一日三餐,我们感到非常心安。”海螺沟中学九年级1班的付海燕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说。

石棉县新民乡中心小学,老师和志愿者一道与孩子们开展各项活动 。张超 摄

“自地震发生以来,我们组织搭建了5口大铁锅,每顿能够供应300人。除了学校食堂抢出的物资,政府、部分爱心人士和家长捐赠的物资每天也会陆续送达。现在我们的早餐有鸡蛋、牛奶,午餐一荤一素,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注重营养。”海螺沟中学副校长王平介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