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要论摘登 >

林间问路 ——三个故事看成都花木小镇转型之路-环球观热点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2-10-21 16:33:30

川观新闻记者 李秋怡 蒋君芳 成都观察 青纯/文 杨柳/摄影 甘翠/制图 

10月19日,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副镇长黄远有点忙,一天跟进了3个项目。这3个项目,都属于农商文旅产业范畴。

和盛镇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城市郊区乡镇,在花木产业鼎盛时期,全镇花木产值接近20亿元,在整个产业中占比高达97%。那时,花开四季,树木繁盛,几乎全镇的人都从事和花木相关的产业。


(资料图片)

近年来,花木行业面临着不小挑战,和盛镇花木产值大幅缩水,苗木种植面积变化不大,产值却只有4.2亿元,仅为高峰时期的五分之一。

在乡村振兴的大课题下,转型迫在眉睫。

如何转?是砍树种粮还是另起炉灶?和盛镇的答案似乎并不这样绝对。

这里是苗木成林的乡村,每一条道路都拥绿前行,这恰似它的探索:以绿为底色,林中问路,林间前行。

苔藓的故事

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10月19日清晨,谢双俊指挥工作人员给1000多平方米大棚下的苔藓浇水,这批苔藓于今年7月种下,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收获卖出。

在几乎人人都会种花花草草的和盛镇,像谢双俊这样种苔藓的并不多。

“利润优势不是太大,种植技术却不简单。”谢双俊说,和花木不同,种苔藓需要更为专业的大棚,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苔藓更容易发生虫害问题,一块地方得病,会迅速传染至其它地方,因此每隔两三天就要对苔藓进行人工施药。

看似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谢双俊为何愿意干?“苔藓技术门槛更高,不容易被取代。”谢双俊说,自己种的叫大灰苔藓,铺在盆栽里可减少水分流失,“这几年,苔藓在园林园艺上的应用越发广泛,市场需求日渐增大。另一方面,相比较传统花木,苔藓生长周期更短,利润更可观。”

花农王小雪正在进行微观盆景创作(杨柳 摄影)

正在学习微观盆景技术的花农王小雪,就是谢双俊的潜在客户。每一个微观盆景中,都需要铺上一层苔藓。王小雪是一名盆景手艺人,家里经营着盆景生意,但眼下的她却当起了打工人。

“虽然主要技术相通,但微观盆景要在小小的玻璃里创作,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王小雪说,自己在这里不光能练习手艺,还能跟客户直接打交道,了解客户需求。她盘算着,学成后自己创业卖微观盆景,“和传统盆景相比,微观盆景售价虽小,但出货时间短,受众更广,销量更大。”

在和盛镇,有不少像谢双俊、王小雪这样的花农,在花木产业遭遇低迷的这些年,他们没有放弃赛道,而是继续在这条传统赛道上专研学习,走深走细。

出售苗木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2019年,和盛镇引入了花仙境总部直播基地项目,项目免费为和盛镇培训“社区达人”,这些“达人”可在网上直播销售花木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效率。

菌菇的故事

大树底下“好乘凉”

高洪根的种植基地乌桕微丹菊渐开,秋色正浓。

和谢双俊、王小雪不同,花农高洪根尝试的是另一种转型路线。

“你看,菌丝已经发出来了,12月底就可以出菇。”10月19日,在自家林地里,高洪根掀开了土上的一层秸秆,指着一些白色菌丝告诉记者,土里种的是球盖菇。说完,他又往上指了指,“这棵是乌桕树,它的树冠刚好可以给球盖菇遮阴。”

这一本底,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在距离森野营地不到1公里的地方,是今年6月才开业的悯农原乡研学基地。“结合当地特色,我们在基地开设了盆景体验、户外拓展等项目。”项目负责人宋江波说,国庆期间,基地接待量达到2万人次。

北林绿道环线上,除了鲁家滩森野营地、悯农原乡研学基地外,还布局着花仙境绣球公园、仙境花园自然营地、兰亭房车营地、SP汽车运动基地、斯澜航海俱乐部等项目,十余个新项目也在跟进中。

10月19日,小朋友们在进行研学活动杨柳 摄影

李响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全镇产业体系中,依托花木起步的休闲产业,占比已超过15%,“我们坚信,转型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

+

记者手记

在和盛镇的转型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探索精神,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力量。

这种探索是勇于试错的勇气。花农高洪根在林下套种这条路上,经历过不少次失败的试种,但高洪根从来没想过停下探索的脚步。他始终认为,人应该跟着时代朝前走,原地不动只会走向失败。

这种探索是干事创业的决心。悯农原乡研学基地负责人宋江波讲述了项目落地时的一个小插曲,项目所在地上原本有不少电线杆,存在安全隐患。项目方将问题提出后,不到三天内得到了政府的确切答复,全部迁走。

这种探索是劲往一处使的合力。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对于当地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北林绿道,在修建时需要将当地一些村民的花木移走,基于对绿道意义的理解,不少村民无偿或者抵偿腾退了自己的花木。如今,依托于这条绿道,和盛镇的运动休闲产业风生水起,沿线的村民也受益匪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