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强 景美 民富 ——巴中易地扶贫搬迁绘就产村相融新画卷
村强 景美 民富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绘就产村相融新画卷
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新居
恩阳区下八庙镇凤凰包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规模化发展葡萄等产业,让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图为凤凰包村葡萄产业基地。本报记者 付海旭 摄
5月20日,住进了新房,花甲之年的刘述华觉得自己仿佛在做梦。因为一年之前,她家的老房子还是几间快要垮掉的土坯房。刘述华是巴中经开区兴文街道办事处红花村的贫困户,她家的变化始于2016年10月,巴中经开区在红花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182479人渴望搬离贫瘠大山
截至2015年底,巴中仍有约5.2万户贫困群众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的危旧土坯房内。
2016年,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巴中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致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制定配套改革方案和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这项惠民工程。
--新规划1140个集中安置点,52586户182479人全部纳入"十三五"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
--与17个扶贫专项规划衔接,出台《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编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连片综合规划和点位规划,全域推进、精准实施。
--聚焦"四区"贫困户,采取"三看三评三审",即看区域环境、看扶贫成本、看房屋状况,院户评、村组评、村民大会评,乡镇初审、区县复审、市级审定,对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
--从不同类型贫困户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搬迁居住在安全隐患区及鳏寡孤独、残疾人、危房户等贫困群众。分步实施中,优先对年度拟脱贫对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开题便是要搬得出。
"老房子旧是旧,可住习惯了不想搬。""故土难离。"这些,曾经都是当地群众的心声。
站在村里宽阔的硬化路上,恩阳区高店子村村干部董世勇回忆,当初动员搬迁时,少数贫困群众犹豫不决。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带着村民到邻村参观新居……最终,大家开始主动搬、自愿搬了。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工程,怎么搬,搬到哪,谁说了算?
--巴中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始终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申报程序公开"原则,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的前期工作中,工作重点是就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搬迁对象、补助标准等内容进行宣传,针对群众关心的搬迁后土地、山林、户籍等问题进行回应。
--在搬迁方案的制定上,充分尊重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合理确定安置方式。
搬迁人员定了,搬迁地址选好了,房子怎么建、建多大、百姓出多少钱,又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市下发的《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贫困户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
增加贫困户"造血"功能
搬得出,还要安置好,更需稳得住。为此,巴中对搬迁安置项目的基础配套、产业开发、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全面跟进。同时,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做到了所有安置点"五通六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通讯,有产业基地、有活动场地、有购物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垃圾收运点。
如何留住人、能致富?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是必然选择。
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依托"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坚持统筹保基本与奔小康、统筹贫困户与随迁户、统筹建新居与拆旧房、统筹搬得出与稳得住等"四个统筹"推进搬迁安置,积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让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二次分红和务工收入,有效地解决了搬迁户的增收致富难题。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我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当前与长远结合,实施就业稳收、产业促收、产权增收,让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使巴中的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产业逐渐兴起,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如今走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让人感觉城即是村,村又是城,城乡一体,村镇一体,一幅美丽富裕的新村画卷由此打开。记者 唐霞/文 付海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