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高坪区会龙镇打铁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放眼望去,一排整齐美观的楼房、干净整洁的院落、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平坦宽阔的道路,处处展示出新变化、新气象。
拧动钥匙,推开房门,进入敞亮的客厅。记者来到易地扶贫搬迁户李文华的新家,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李文华曾是打铁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住的是土坯房,一下雨就漏,一家人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种点粮食,交通也不方便,去镇上赶集还得走上两个小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新家里,忆起过往,李文华感慨万千。
打铁坳村是高坪区较为偏远的村,过去村里自然条件较差、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也没有致富产业,“出门行路难,生活致富难”是该村的真实写照。2017年初,该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村上23户、48名贫困群众安置在村活动广场旁边,李文华和其他22户村民一起搬迁至此,过上了好日子。
“空闲的时候还可以在村活动室前的广场锻炼身体,跟乡亲们聊天,跳坝坝舞,我们跟城里人的生活没啥两样。”谈到搬迁后生活的变化,李文华一脸满足和喜悦。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高坪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贫困人口长期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综合服务配套融合,让大量贫困群众搬出了大山,挪出了穷窝,开启了小康的新生活。
“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搬迁972户3121人,实际搬迁1231户4082人,其中:集中安置34户87人,分散安置1197户3995人,均享受了医疗、教育、产业、就业等扶持政策。
为了提升易地搬迁群众的获得感,高坪区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尽量满足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区间道及入户路、安全饮水管网、电力线路改造、生活用能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形成体系,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合理适用;分散安置住房保障了其地坝、堡坎、排水沟、入户路、水、电等附属配套设施建设齐备完整。
“易地扶贫搬迁,绝不是一搬了之。能逐步致富是搬得出的动力,也是稳得住的依托。”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贫困群众看的不只是住房,更关注搬迁后是否有生计,这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最大考验。”
“党的政策好,不仅给我们分了新房子,还兴办产业,我们家附近就有600亩的香梨产业园,只要肯干,园区一年四季都有做的,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七八千元没有问题。现在丈夫在城里务工,我也有事干,生计完全不用愁。”李文华告诉记者。
像李文华一样,住在集中安置点的居民,最开心的不仅仅是搬了新家实现了安居梦,而且还在家门口找到了赚钱的工作。
交谈中,李文华始终面带微笑,处处流露着生活的幸福。对于未来的生活,她充满了希望:“国家已经给予了我们家太多的帮助,我们也将尽自己努力去劳动、赚钱,努力把日子过好,不给国家添负担。“
“为了让贫困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我们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释放政策红利,组织低收入人群、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近就地参与项目建设增收,”会龙镇副镇长艾平透露。据了解,会龙镇打铁坳村规划使用中省易地扶贫搬迁专项扶持资金20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改建高标准农田20亩,新建荷花池20亩,种植优质莲藕,在用工上优先雇用易地搬迁人口和其他贫困人口,既完成产业设施建设又增加搬迁人口劳务收入。
按照“资金建资产,资产变收益”的思路,高坪区用活用好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围绕产业园区建设、生猪培育养殖、农副产品生产交易等方向,规划建设14个优质产业项目,覆盖会龙、擦耳、长乐、江陵、阙家、老君等易地搬迁重点乡镇,45个项目村的271户1006人均可受益。项目建成即可形成一批优质资产,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以资产租赁或合作经营的方式经营。运行后,年收益以不低于投入资金5%实现固定回报,让这批资产持续稳定产生收益,使搬迁户和其他贫困人口持续受益,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巩固搬迁成效、落实后续扶持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高坪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全力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切实找准投资方向,培育脱贫致富产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努力让搬出“穷窝”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高坪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星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