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二郎镇:郎酒小镇的“红色脉动”
著有“天下第一府志”的郑珍在《宿二郎滩》中这样描述二郎:“一滩黔蜀共,孤市古今悬”。
这座悬绝古今的小镇,屹立在赤水河岸边的陡坡上,背靠悬岩,见证了“川盐入黔”带来的繁盛,书写下红军长征“得意之笔”,浸润着赤水河畔郎酒飘香。
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们在这里战斗过。卧佛山记载了红军“李三哥”义结金兰的故事,赤水河默诵着红军开仓分盐的鱼水之情,红军哥哥“杨老表”舍己救人声名扬,乡民“美酒劳军”的感动延续至今……
桑荫不徙,时移世易。无数郎乡儿女秉承先辈遗志,奋战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抢险救灾、乡村振兴等重大斗争一线,红色精神跃动在每一个奋斗的瞬间,镌刻下每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一路风雷激荡,一路凯歌嘹亮,新时代的长征路,他们奋楫扬帆,阔步向前。
曾经偏居西南的夜郎古道,摇身一变省级乡村振兴规划试点乡镇,“古蔺县郎酒小镇”成功纳入省级管理清单,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域经济中心,绝对的实力,搭载绝佳的期遇,如今班坐绝席。
红色旋律,奏响党建“最强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二郎镇强化党员干部理论武装,深入推进“强基铸魂”党建工程,投入资金380余万元建成“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二郎红军街教学点,通过红色故事讲堂、初心讲堂、青年干部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等渠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化基层阵地规范化运行,全面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推动人才力量优化提升,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引导400余名党员在疫情防控、乡村治理、强村富民中走在前作表率,深入运用“党建+”“三个一线”等党建方法引领各项工作,创新实施矛盾纠纷化解“三三制”和“三接联调”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近年来,二郎镇以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基础,打出一套固本夯基的“组合拳”,为二郎加快新时代追赶超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红色旋律,唱响产业“主打歌”
赤水河是一条革命之河,也是一条美酒之河。赤水河畔的二郎镇,因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中国名酒——郎酒的诞生地,郎酒在此孕育上百年,正朝着“百年企业、千亿征程”的宏伟目标前进。
立足酱酒产业优势,二郎镇建立起“抓产业,促就业”长短结合的增收机制,形成了“红粮酿酒-酒糟养牛-牛粪培肥”的工农循环模式,构建出“1+N”酱酒产业发展格局和“3+4+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全镇培育了万亩红粮、万头肉牛和千亩甜橙,土鸡、生猪、花椒、香桃等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10月,央视《走村直播看脱贫》栏目专题报道二郎产业发展,并在延安为铁桥村颁发了“最佳人气奖”。
红色旋律,共谱民生“大合唱”
民生大于天,幸福最关情。拥有6.5万人口的大镇,民生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二郎镇积力所举,统筹资金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2.96亿元,建成通村公路277.63公里,建成生产入户便道203.6公里,实施道路改造加宽13.1公里;新建蓄水池447口、管网855.48公里,建成赤水河应急抗旱工程和盐井河提灌工程;改造农村电网430.42公里;投入资金500万全面实施场镇提升工程。
完成场镇综合执法队伍组建,投资60万率先启用“智能环卫”系统,完善三个场镇功能布局。集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统筹郎酒、川酒、郎酒庄园等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多渠道扩大就业创业容量3500余个。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巩固防疫成果。落实便民代办服务,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制机制,全镇民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二郎镇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郎酒小镇”为目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怀,坚持做好“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得民心”的事,把厚植为民情怀,践行初心使命落地落实、开花结果。(彭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