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乡村美 雁江区丹山镇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雁江区丹山镇,美好而浓郁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鲜花绿树环绕着干净整洁的村道,太阳能路灯昂然挺立,手绘文化墙上妙笔生花,村民在家门口道路边怡然谈笑,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一幅美丽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丹山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以产业提质扩面为引擎,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努力提升乡村发展的承载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大力打造让乡亲们满意的宜居新农村。
产业强 提升乡村实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有了产业做基础,乡村才有活力,乡村经济才有大发展。
在丹山镇楠木村水稻种植片区,成片的稻田在微风吹拂下此起彼伏,放眼望去满目翠绿,尤为壮观。一串串垂下来的稻穗颗粒饱满,泛起微黄,丰收在望。
△ 丹山镇楠木村水稻种植片区。
“再有不到一个月就能收割,看上去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边,楠木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勇眼神里充满喜悦与期待。
“现在全部种上了水稻,看在眼里也是一种享受。夏天绿油油的,再过一段时间成熟了,看上去是一片金黄,好久没看到这种大田美景了。”村民曾秀明欣喜地说。
面对如此美景,谁又能想到就在两三年前,眼前的田地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在曾秀明的记忆中,家门口的这片地荒废了有些年头。“远处看绿油油的,走进一看全是杂草灌木。”
如今的楠木村由原新场乡楠木村、万福村和安全村的一部分合并形成,有4600余亩耕地,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和玉米。因处于水库泄洪区,村民种地积极性不高,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撂荒地一度占全村耕地的70%左右。
为提高耕地综合利用率,提升粮食产量,镇村两级决心改造撂荒地,盘活土地资源,激发乡村内动力。2020年底,引进稻渔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整改撂荒农田2000余亩,引进平台公司和业主发展现代农业,并带动留守村民积极开荒重新从事农业生产,目前全村发展水稻2000余亩、玉米1700余亩。
△ 丹山镇楠木村水稻种植片区。
“尤其是流转为集体经济的300亩玉米,今年预计收入五六万,可以有效解决合村后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村‘两委’也有能力给村民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建勇说。
据介绍,丹山镇作为农业重镇,是名副其实的雁江“粮仓”,“丹山大米”特色品牌名声在外。“五个万亩”产业发展格局和现代稻渔园区是其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承载。当前,丹山正全力打造和提档升级“五个万亩”特色农业,持续推动稻渔园区一万亩核心区提质增效,推进两万亩示范区稳步建设,做强“稻油猪菜”主导产业,做大藤椒、柑橘等特色农业,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形成“田地水稻绿、平地蔬菜多、坡地粮油香”的现代农业新景象。
人居美 扮靓农村底色
借着人居环境整治的东风,丹山镇内外兼修,大力推进乡村“扮靓”提升行动,全面实施村庄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着力补齐短板,提升乡村颜值。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得到了居民群众的纷纷点赞。
近日,趁着天气晴好,丹山镇谢家桥村村民谢角七忙着在自家门前小院里翻晒黄灿灿的玉米。7月份才修建好的三道高1米左右、总长近30米的红砖围栏将小院与马路隔离开来,为房屋平添了一份整洁。说起新建的围栏,谢角七赞不绝口。“不光看上去美观舒适,还能有效阻挡路边一些石子杂物等飞进屋内。”
谢家桥村位于丹山稻渔园区试点项目园内,2021年3月,丹山镇对稻渔园区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提升。
△ 晾晒玉米。
“村里先召开动员会,然后各个村民小组再进行讨论,老百姓一致同意进行改造。”谢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曾永红介绍说。改造前,村民房前屋后杂乱无章,到处堆放柴火杂物,排水沟也堵塞发臭,村民早就期盼着进行整治提升。
虽然村民同意改造,但改造成什么样,周边环境变化大不大,村民心里没底。谢家桥村村“两委”选取沿街临路91户村民房屋作为改造提升的试点。修建院墙的砖石沙料、人工费用均由政府承担。墙面刷白、勾画墙角线、整理房前屋后排水沟等,平均每户投入整改费用近两万元。
“村民们对改造过后的人居环境比较满意,希望今后继续落实推广,这也是村民的心声。”曾永红说,规范整改后,村容面貌焕然一新,比以往干净整洁许多,群众对村上的满意度提升,这也为今后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优 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丹山镇不断加大投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纳转运设施,着力解决场镇乡村“脏乱差”问题,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整体形象,持续净化乡村生态环境。
在丹山镇垃圾中转站,一车车从场镇乡村收纳的垃圾被转运到此进行处理。此处主要集中处理丹山镇所属新场、回龙、鲁家、义和等几个片区的生活垃圾,日处理垃圾达二三十车10余吨,逢年过节时要处理的垃圾量还会翻倍。
△ 丹山镇垃圾中转站。
据悉,丹山镇垃圾中转站于2020年4月投运。通过压缩机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离,污水存放到专门储液池,达到一定量后分别将压缩后的干垃圾和污水转运到城郊火力发电厂进行再处理。目前,该站有26辆垃圾收纳车,服务周边6万余人口。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立以来,能够让农村生活垃圾达到日产日清,保证场镇乡村的干净整洁。”丹山综合行政执法办负责人周文焘说。
△ 丹山镇乡村垃圾收集点。
当前,丹山镇建成垃圾中转站1个、在建2个,大力创新垃圾治理机制,全面实行农村垃圾处理“村民自治+财政补贴”模式,每人每月至少缴纳1元钱用于垃圾收集转运,形成全民共同参与垃圾治理新局面。同时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建立“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处理新模式,有效实现了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的目标,乡村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来源:资阳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