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大村镇:坚持人民至上 做好防汛减灾工作
8月25日晚,古蔺县大村镇发生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大村河、桑木河、盐井河水位上涨,各村(社区)基础设施、农户住房、通讯设施等不同程度受损。灾情发生后,大村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失防万一
防汛减灾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容不得丝毫的松懈麻痹。大村镇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山区,山高坡陡,境内有盐井河、大村河、桑木河等河流经过,洪涝灾害点多面广,防汛减灾历来是“大事要事”。
“宁十防九空、也不可失防万一!”进入汛期以来,大村镇时刻绷紧防汛减灾这根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十二分”的精神做到一有预警必防守,一有隐患必撤离,做最坏打算、尽最大努力、争最好结果,全体党员干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8月25日下午6点左右,大村镇在接到暴雨橙色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组织群众撤离、会商调度、隐患点排查、应急队伍集结、后勤物资准备等工作,做到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下好防灾这颗“先手棋”,未雨绸缪为人民群众筑牢“防汛堤坝”。8月26日凌晨4点左右,大村镇组织党员干部紧急转移安置隐患点群众287户914人,其中集中安置79户267人、分散安置208户647人。
防汛减灾为人民,防汛减灾靠人民
“防灾减灾为人民,防汛减灾靠人民。”面对灾情,大村镇党委书记李波要求,必须要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态度做好防汛减灾监测预判工作。防汛减灾工作,要理顺统和分、上和下、防和救的关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整体合力。
“8.9”洪灾以来,大村镇及时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及时完善“镇、村、组、点”群测群防体系,利用无人机、学习强国视频调度、“组组通”等先进设备,进一步增强灾情监测预警调度及时性和精准性,第一时间把预警信息传达到村、到户、到人,以最快的速度组织群众撤离。
“……请安全隐患点的群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雨情警报不解除,不得私自返回!”风雨交加的夜空响彻了“组组通”里提醒群众紧急转移的预警信息,据了解,大村镇共安装“组组通”设备154台,现已成为大村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好帮手”。
“一接到村干部撤离的电话,我们一家人就撤离了。”菜田村的村民王化玉说到。防灾减灾,重在隐患排查,重在全民参与,地毯式排查可以减少安全隐患,全民参与防灾减灾更是会提高群防群控的整体能力,由内而外建立一道坚强的防汛减灾人民防线。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防汛减灾要切实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意识。面对灾情,大村镇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健全职能衔接和工作配合机制,强化全过程管理,分类指导、科学调度,统筹党员干部立足职能分工,充分发挥防汛减灾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功能性党小组专业优势、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主动担当担责,既各司其职、又联防联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村加油站至土城方向车辆请绕行。”“大筲路丰水段边坡垮网无法通行!请车辆绕行。”……关键时候显担当,党旗一直在防汛减灾一线高高飘扬。高山村支部书记陈旭、丰水村支部书记刘攀在完成群众转移工作后,立即投身到道路疏通工作中来,大村镇以每个支部为据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堡垒”作用,以每个党小组为单位最快速度传递“红色动能”,以党员为示范最广范围增强“红色细胞”的作用。目前,大村镇的水电路基础设施、通讯设备、农房鉴定等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序进行。
为有效应对灾情,大村镇还探索建立一个专班加一本群众转移台账、一套分工责任体系、一套应急处置预案的“1+3”工作机制,自上而下统一调度,明确安全隐患点群众转移地点、联系方式、包保责任人,细化安全隐患点责任到具体人、精确每个隐患点的应急处置方式,不断填补安全隐患盲点、健全群测群防体系。
战“汛”还在继续,答卷仍在书写,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在防汛的中后期,越是困难显山露水时。大村镇将一鼓作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干劲,争做“拼命三郎”,积极投身到防汛减灾保卫战中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陈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