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采摘 晚上到厂 连夜加工!翠屏区早茶生产进行时~
2月9日,天空放晴,宜宾早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翠屏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笼罩在一片金色中。茶园里,55岁的茶农刘祖敏逮着茶尖,轻轻一提,放进身侧的竹篮里,里面装着刚摘的早茶。
天气转好,宜宾市翠屏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孝春舒了口气。“要抢抓晴好天气生产,把握市场先机,时不我待!”他预计,全区全年干茶产量有望达到12000吨左右,同比增加约10%,鲜叶产值将达8亿元,同比增长约13%。
多处发力加大去库存能力
“人没到,电话就来了。”川茶集团生产中心总经理杨朝林过年也不得闲,从年前就开始对接鲜叶大流通,“晚了几天,大家都迫不及待了。”
“人”是指外地客商,“晚”则相对于去年。受益于纬度、海拔、土壤条件,宜宾茶叶上市时间往往比江浙地区早45天左右。今年采摘虽仍早于全国其他地区,但却比去年晚了几天。“此外,受疫情影响,今年早茶上市还面临一些困难,包括很多外地客商来不了现场。”宜宾市翠屏区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罗清解释,此前,翠屏区每年生产的近三分之一鲜叶由外地客商买走加工,“他们来不了,本地企业消化加工的压力就大。”
“那就加大鲜叶收购力度,加大加工量,加大去库存能力。”在茶叶理条机运作的“嗡嗡”声中,杨朝林提高嗓门,连说三个“加大”,“有信心把影响降到最小。”
其中,加工能力提升改造成为关键一环。“我们为企业新增设备提供了30%—40%的购置补贴,截至目前已补贴资金200万元左右,目的就是要提高加工效率。”罗清说。
见天气放晴,祥源茶叶专合社负责人何本勇一大早就忙开了,催促茶农做好采摘准备。“这几天已收了几百公斤鲜叶,供不应求,就等着工人上班大规模开干。”他预计,专合社约1000亩茶山今年将收20多万公斤鲜叶,5万多公斤干茶,均比去年有所增长。“只要不下雨,加工就不停。厂里还打算新增一台设备,一天能杀青1500多公斤鲜叶,大大提高加工效率。”
走访中,多家茶企表示,已做好应对预案,根据生产情况及时对设备改造升级,提高加工效率。
“要两条腿走路,一是通过品牌销售成品,二是通过‘走出去’,将半成品销至江浙一带,加大去库存能力,预计年内能消化完。”杨朝林说。
三管齐下保证劳动力充足
“打个电话,人就来了。”何本勇挂断电话,打开微信,“老师傅群”跳了出来,“年前就预约了四五十个老师傅,根据生产情况随时调整人手。”
预约,是义兴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涛为保证生产采取的办法之一。去年,采茶人手不足让企业吃了不少苦头,近三分之一的鲜叶无法收,损失不小。“今年我们提前谋划,通过预约、宣传、劳务中介三管齐下,根据生产、市场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保证劳动力充足。”
翠屏区金坪镇罗家社区采茶能手郑国英忙着采摘,“前期主要找周边的农妇进行采摘,采得快的一天收入300元—400元。”张涛说。
看天吃饭,更要未雨绸缪。“从去年12月起,我们就提前进行招工宣传。”杨朝林说,譬如,企业提早对接,需要人手时能及时调过来,“一个电话,第二天人就来了,不耽误生产。”
如果需求量再大,可通过成都的劳务中介组织人手,“通过中介从川内组织100人—200人及时补充。”
“人手配备充足后,机器一开,连续加工,那就是没日没夜了。”厂房管理间里,张涛的行军床摆在一角,“白天生产,晚上到厂,连夜赶订单也不在话下。”他预计,今年企业将生产鲜叶30万到35万公斤,产值将达2000万元左右,均较去年有所上涨。
标签: